 |
首次回乡的包玉刚和夫人黄秀英坐在新婚时的七弯床上。 |
记者 顾嘉懿 今年,是“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作为一个从镇海庄市钟包村走出的青年,包玉刚用他的一生抒写了不可复制的传奇。 少年时,他是上海滩金融保险行业的奇才,28岁,便担任了上海市银行的副总经理;1949年3月到香港后,放弃了熟悉的银行工作,转投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的、风险极大的航运业,从购买一条旧船开始,仅用十数年时间,便登上世界头号“船王”宝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行业奇迹。 他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长期跟多国首脑保持亲密关系。美国里根总统、布什总统,英国女王、撒切尔夫人等等,都是他的好友。在中国收回香港的历史进程中,包玉刚凭借人格魅力和能力,为中英关系的改善、促成香港最终顺利回归发挥了历史作用。 而对宁波人来说,他是永远值得铭记的亲人。上世纪80年代,包玉刚先生先后六次返乡,怀揣赤诚的爱国爱乡热情,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关键时期,他说服邓小平将当时经济条件不算太好的宁波列入计划单列市,为宁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腾飞奠定最好的基础。也是他,率先出资出力,为建设宁波大学,及捐建家乡其他教育、公共事业不遗余力。 1991年,包玉刚先生因病辞世。而其留下的精神遗产,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内外“宁波帮”,为家乡努力奔走,出谋划策。一抔故土,永续乡情。 1.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1984年10月28日,阔别家乡四十余年的包玉刚终于踏上了故土。走进旧居,重新坐在新婚时的七弯梁床上,包玉刚激动地对相伴一生的结发妻子黄秀英说,“这是我们洞房花烛的地方,你坐在这里,是我给你挑去的红头巾,很难忘啊!”夫妇俩一时心潮起伏。 包玉刚和妻子都是宁波人。少小离家,对家乡的思恋是这对相携一生的夫妇无论走到何方,永远割舍不下、抛却不掉的心怀。据包玉刚先生的长女包陪庆女士回忆,妈妈黄秀英一直喜欢吃“臭冬瓜”“臭腐乳”“臭豆腐”“咸菜干”“咸虾干”。 而对包玉刚来说,乡情是跟随他一生的宁波口音。也是包陪庆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与包先生成为良友,两人谈话时,一个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一个带着浓厚的宁波口音,但两个人的心就能相通,“可能是两个人都抱着爱国之心”。 船王回乡,是所有人长久以来的期盼。 事实上,早在1978年,包玉刚夫妇就曾返回大陆,直抵北京。之后,也曾到上海短暂停留,却迟迟没有返乡。 事情从1984年开始有了转机。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特区,充分肯定了特区建设的成就。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了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宁波榜上有名。1984年8月1日,小平同志作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伟大号召。 这些举措的推出,与包玉刚在北京时的建言不无关系。很早的时候,包玉刚凭借一个商人的直觉敏锐觉察到,宁波将成为“中国城市改革的突破口、实验田”,这正巧也是他一直以来对家乡的期望。 邓小平发出号召后不久,包玉刚便来函邀请宁波市的领导访问香港。双方就许多事情达成了共识,家乡也一次次对包先生发出邀请,请他回乡“看看”。 在宁波市领导访港一个月后,包先生就带着妻子和包氏兄妹回访了宁波。 首次回甬,令夫妇俩最激动、最难忘的便是回到了旧居。在港期间,包先生曾听说家中遭逢动乱,祖坟被移,十分不安。回家来,看到旧居依然是记忆中的样子,祖坟也迁到山清水秀的所在,大开心怀。事实上,令包夫人兴奋的新婚梁床因为年代久远,曾被卖掉多年,是镇海区侨办的工作人员费了许多周折,才从嵊泗一个小岛的渔民家中寻回。就当天包氏夫妇激动的心情看,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0月30日下午,包玉刚在天一阁收到了宁波为他准备的“礼物”,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据这份宗谱显示,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嫡亲子孙!这一发现把包玉刚和所有包氏族人都高兴坏了,嘴里不断重复着:无价之宝,无价之宝!此后,包玉刚一直以自己是包拯后人为荣,在合肥包公园,包玉刚还特意为父亲包兆龙立了一个全身像和“先父遗训”碑,上书“叶落归根建设家乡热爱祖国”,正是包氏家人的精神写照。 据包陪庆回忆,在包玉刚先生去世多年后,夫人黄秀英又回过一次宁波,找到了当年找出包家家谱的小同乡表达谢意。她听妈妈说,那是她结婚后,亲眼看见爸爸最自豪最开心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