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大学生自创以包玉刚为原型的话剧《蛹》在排练中。宁波大学白桦林话剧社提供 |
|
包玉刚登高远眺宁波小港开发区。 来自《包玉刚画册》 |
记者 顾嘉懿 包玉刚先生去世时,年仅74岁,而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赤诚报国、爱港爱乡的崇高品质和事迹,给宁波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宁波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成就,绕不开包玉刚当年为宁波打下的良好基础。 他的桑梓情怀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亲友、同乡,在建设家园的路上前仆后继。 时至今日,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依然跃动在东海之滨的一片热土上。 1.一出话剧,一段历史 11月25日,由宁大学生话剧社自编自演的话剧《蛹》将在宁波大学林杏琴会堂首演。新一代宁大学子从包玉刚先生的生平往事中提取片段,与宁大建校的历史结合在一起,用青春的面庞、鲜活的思绪生动诠释他们眼中的包玉刚。 编剧兼导演、大三历史系学生李逸涵说,蛹,是家乡“甬”的同音字,也代表了生命孕育之初的阶段,是他所感知到包先生和宁波城的关系,一生血脉相连,一辈子赤子心肠。 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剧组成员也因为这次排练,离包玉刚先生的心更近了一点。 排练已持续了近两个月,包玉刚从一个模糊的名字,慢慢在学生们心中立体起来。“学生去演商界精英,未必真实。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包玉刚先生的聪明、正直,他对家人的爱,对兄弟重情义。商业环境下,始终可以凭自己的智慧去保持纯洁和正义”。包玉刚扮演者、大二电子信息专业的徐子涵是被大家“海选”出来的,“包先生几乎是个完美的人,他的视野和境界,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学习。反观自身,却有太多缺点,我从他身上首先学到了自律”。 这并不是宁大学子第一次试排“宁波帮”题材话剧,上个学期,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就曾排过一出致敬李达三先生的《甬畔是故乡》。学生的表演稚嫩,却充满真情实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包先生离世,宁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正是赵安中先生接过大旗,与邵逸夫、曹光彪、李达三、王宽诚基金会等一批“宁波帮”慷慨解囊,勠力同心,帮助宁大渡过难关。据统计,30余年来,“宁波帮”人士累计为学校捐款近7亿元。 “从创立的那天起,宁波大学就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宁波大学现任校长沈满洪说,“‘宁波帮’留给宁大的,不仅仅是他们捐赠的巨额发展资金,更多的则是他们带给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给养。”那就是敢闯敢拼的职业精神,和忠诚报国的高尚情操。 如今,走在宁大校园里,几乎每一幢大楼都以人名命名。除了包氏教学楼群外,包玉书科学楼、邵逸夫图书馆、安中大楼、林杏琴会堂、黄陈月莉楼……每一幢大楼的背后,都跳动着“宁波帮”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方阵里,有一所不在省会城市、非“211”的高校名列其中,且成为改革开放后建校的唯一入选者,就是宁波大学。1986年建校、1998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获批博士点、2017年入选“双一流”,宁波大学10年一个台阶,步步为营,从未踏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