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2版:逐梦40年·宁波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洋文明成就了宁波帮

    记者 史旻

    受访人:戴光中

    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获评浙江省首批二级教授。曾担任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宁波大学图书馆馆长、学报编辑部主任、宁波帮研究中心主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宁波帮”,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出版了《马临传》《马鉴传》《现当代宁波籍商海巨子》《梦的追求-张济民传》《经营奇才-张敏钰传》《宁波小港李家》《宁波帮正气篇》《江北儒商》《鄞州义商》《镇海巨商》等专著

    浙东文化孕育儒商特质

    1997年,以宁波首届国际服装节为契机,戴光中教授受市委宣传部的委托,为宁波籍人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马临先生写传记,由此与“宁波帮”结缘,至今已经二十年有余。

    对于“宁波帮”的历史、文化,这位学者一直有着特殊的理解与情感。在他看来,这支商帮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底蕴之深厚。

    明代末年,在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学者的 影响下,“工商皆本”的经商思想在宁波这片活跃开放的土壤中孕育发芽。然而,江浙地区在人才选拔中的一枝独秀和思想上的石破天惊,却为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所不容,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压制举措。

    戴光中道:“江浙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却也因此让当权者忌惮,在雍正年间就两次取消江浙地区的科举,成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弃文转商的缘由。”

    清末浙东有句民谚:“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意思是没有一个集市没有宁波商人,没有一个衙门没有绍兴师爷。

    戴光中认为,当一些读书人发现自己难以凭借功名跻身仕途的时候,他们就选择转而“务实”,投入到商业经营的大潮中去。在经商的过程中,他们把所学的儒学思想和儒家观念融合进去,形成了“宁波帮”典型的儒商文化特质。

    研究中,戴光中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案例。比如,被称为明代“宁波第一商才”的孙春阳就是“弃文从商”的一个典型。孙春阳早年在读书上一直难有进益,转行做起了买卖,在苏州开了世界上第一家“超市”——南货铺。铺子开架陈货、统一付款,甚至订货人后人凭借着百年之前的订货单依旧可以去提货兑现。据晚清资料记载,这个“南货铺”自明朝建立,在几百年后的清朝末年仍然是“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足见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取财之道。

    “不似晋商在获得财富之后,多用于购置田产;也不像徽商打出‘左儒右贾’的口号,用赚取的钱财投入家族教育,期望后代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宁波商帮以‘经商’为天职,是最纯粹的商人。”戴光中对于宁波商人的“专业态度”颇为认同。

    海洋文明成就了宁波帮

    宁波三面临海,土地资源匮乏,从大海中寻找生机,几乎成了宁波人唯一的出路。岁岁年年,宁波商人在大海的征途中漂泊,海洋也陶冶着他们。

    戴光中认为,“宁波帮”独特的生活方式、精神品格与海洋文明密不可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守信如潮、同舟共济。

    海纳百川谓之“开”。中国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人浓厚的乡土观念,但是,这对于自古以来就因土地资源贫乏而出海“谋生路”的宁波人来说,却并不显著。以水为媒,“宁波帮”突破“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四海为家,视野开放,不断吸纳新事物、新观念,从乡土社会走向城市,遍布世界。

    勇立潮头谓之“创”。海上的“赌徒们”在常年的风浪洗礼中练就了“恬风波而轻生死”气质,在无数次历史翻涌中,“宁波帮”都以敢为人先的姿态立于潮头,从五口通商到辛亥革命,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宁波商帮靠着这股创新精神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守信如潮谓之“诚”。汪洋虽变幻莫测,但潮水永远涨落有时,这对“宁波帮”的影响也至为深远。诚信是“宁波帮”最为看重的品格,这也成为他们在波诡云谲的商场上的立足之本。清末民初,宁波人建立不同于官府邮驿机构的民间架构民信局,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业务遍及海内外。

    同舟共济谓之“助”。在海上“讨生活”的人都知道团结互助的重要性,《鄞县通志》称:甬人“团结自治之力,素著闻于寰宇”。沧海横流,商场沉浮。正是风雨同舟的海洋文化,使得“宁波帮”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得以立足与发展。

    “宁波帮精神是形而下的,体现于具体的行动之中。它的内涵在代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戴光中发现,虽然时代迁移,那些二代三代的成长轨迹,与老一辈“宁波帮”已然天差地别,但是,长辈们的意志却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后代。

    爱国爱乡情怀代代相传

    因为擅长撰写传记,戴光中接触过不少宁波帮人士,几乎所有人都极富爱国爱乡情怀。

    戴光中曾在张济民家里住过一段时间。这位老人原籍镇海贵驷,15岁时只身下南洋,在陌生土地上开创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成为美国华商总会首任会长的他对祖国始终有热爱、报效的强烈意识,1982年,他创办了美国华声电视台,每年投入十几万美金,每天定时播放中文节目,向华人社会宣扬中国文化,报道中国经济建设情况。

    2012年,在宁波帮博物馆的牵线下,戴光中教授与李达三祖孙三代进行了面对面接触,完成相关传记的编写工作。在这期间,李达三的孙子李本俊的讲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本俊从小就在国外接受教育,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互联网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后期,在爷爷李达三的要求下回香港继承祖业。面对文化差异与年代隔阂,爷爷李达三没有向他强加意志,反而一直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工作作风、管理理念、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让他从一个完全的“外国派”成了一个懂得进退有度的中国商人。“十年前的我,想不到会变成现在的自己,这是爷爷人格魅力的结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