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洪宇翔 季杰 贺天星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东海之滨掀起了阵阵涟漪—— 党和国家领导人擘画出宁波港口建设蓝图,宁波现代化建设也从此扬帆起航。 40年沧海桑田。 谁也不曾想到,曾经遍地芦苇的荒滩上,如今傲然屹立起一座世界级泱泱大港。 而当年新碶镇下三山村附近海域一个不足2亩的小岛的名字——北仑,如今也随着港口的发展壮大,名动四方,越叫越响。 40年来,宁波因港而兴,又以城促港。 可以说,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壮大,就是宁波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的最好见证! 今天,我们有幸找到两位“元老级”港口建设者。让我们透过他们的讲述,去感触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1978年,我们大干快干60天 讲述人:王靖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工会副主席,也是镇海港区第一批职工 1978年,我上山下乡的时光,因为宁波港建设指挥部的一则招工通知,戛然而止。 1973年,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这一特殊年代的伟大设想,振奋了全国,更振奋了宁波。 不久,国家便确定扩建宁波港老港区,翌年1月开辟镇海新港区,5500多名劳动者热火朝天、大干快干,为的就是宁波港第一座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 我有幸成为“煤码头”的第一批工人,后来啊,我这辈子就和“煤码头”分不开了。 刚到镇海港区的时候,去煤码头的路还不通,我们只能坐船去看看工人们是如何开山填海、肩挑手扛的,边上的小招宝山、虎蹲山、大游山、小游山次第被炸掉,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现如今还能在化工队19号码头看到游山的痕迹。 1978年,我们的煤码头终于有了设备,5台门机、2台装船机先后到港,前者由厂家前来安装,后者是设备组装好运抵,无需我们操心。 我们需要操心的是既可以堆料又可以取料的斗轮机,这是当时港口的核心装卸设备,没有它,码头就等于没有吞吐能力。 当时斗轮机虽然被广泛运用在钢铁厂、焦化厂、储煤厂、发电厂,可用在码头,这还是头一遭,就连厂方也没想过。 1978年9月,还在南京培训学习斗轮机操作的我,突然接到组织通知,让我提前回来,作为煤码头筹建组斗轮机班班长参与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60天里自行安装2台斗轮机,争取煤码头1978年底实现试投产。 正常情况下,安装一台斗轮机需要90天左右,更何况我们还想趁着安装的过程中优化斗轮机,让它比图纸上的设计能力再先进一些。 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必须迎难而上! 第一个30天,我们煤筹组和重型机械队的成员,个个都像吃了兴奋剂,早上7点一踏上煤码头的热土,就进入“战斗”模式,不到夜间11点绝不回宿舍。 对,就是天天16个小时。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动脑,事无巨细都得考虑,大到斗轮机安装在什么位置,各机构安装进度怎么统筹;小到某个参数的改进会否提高取、堆煤效率。 斗轮机的零部件散落在场地的角角落落,看起来就像一堆废铜烂铁,我们要根据图纸画的样子去找、去拼、去凑。 最磨人的还是液压管线的弯曲,而零件只有直管,需要我们一根根把管线手动弯曲,可一旦半径、角度不合适,管线受到压迫,就会导致油路不通,我们在与一丝一厘数字的博弈中,不断失败、不断尝试,甚至一根管线截成好几根用,光是这个问题就用了两三天攻克。 那会儿,没有什么加班费,也没有任何物质激励,困了就枕在手上眯一会儿,渴了就掬一把自来水喝,日子清清苦苦,可当我们转身拿起扳手、榔头、焊枪,又觉得日子能甜出蜜来。 1978年12月3日,随着2台斗轮机组装完成,煤码头顺利进行了试投产。 1979年1月15日,我们迎来了第一艘5000吨级船舶“战斗39号”煤轮。 煤炭好似一条乌龙,通过抓斗,轻轻巧巧地从船上,搭乘皮带,经过斗轮机“喷射”到场地的刹那,我的内心再也无法压抑住“胜利”的情绪了——我们这一帮学徒工,干了高级工程师做的事儿。 也正是这一刻,工作之于我们,成为了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