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智谊 赖振元打造了一个民营的建筑王国,谱写了一个从泥瓦匠到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神话。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东海之滨象山半岛走出来的第一代建筑企业家,用智慧、气度和远见亲手缔造了龙元建设集团。在强手如林的上海建筑市场,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品质坚持,让龙元从一个草根企业,发展成为承接建筑业务突破千亿的中国民营企业。回顾龙元的创业史,从建设上海到布局全国,从国内扩张到走向国际,从创业发展到转型升级,一直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讲述人:赖振元 龙元集团董事长 1.从上海的废弃猪棚起步 1983年11月28日,我带着首批工人和3000元现金,从象山坐一整天车到宁波,再从宁波白沙码头坐轮船,经过一整夜的摇摆,到达上海外滩的十六铺码头,从此开始了从事建筑领域的生涯。弹指一挥间,到现在已经有35个年头了。回忆这些年,我最感慨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白辛苦。 我16岁时就开始在工程队干泥水活。后来,象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成立,我被任命为副经理。 1983年,国家重点项目上海宝山钢铁厂开工建设,但在施工防渗墙时遇到了难题。恰好负责施工的工程处长是宁波人,他知道象山建筑队在施工1425国防工程时,解决过类似的难题,于是找到象山县政府,要求驰援。于是,县政府找到象山二建,专批300名进沪劳务指标,要求我带队去宝钢帮助施工。 我们顶着寒风,站在齐腰深的江水中打桩。潮起就爬上岸去,潮退再下到水里继续打,不但提前7个月完成了施工,还节约了资金90万元,受到了上海宝钢工程指挥部的高度赞扬。我提出的用长江泥替代景德镇黏土构筑防渗墙的新工艺,经专家鉴定,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这项工程后来获得了“1986年度国家质量奖金质奖”。 我想留在大上海继续接工程,主管部门同意我在上海设立象山二建上海办事处。我们的办事处最初设在五角场政法路一处废弃的猪棚里,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作为办公地点兼宿舍。十几个人拥挤在一起,脚下是烂泥地,头上是油毛毡,睡的是高低床,喝的是咸菜汤。那时谁不曾想过,我们会从这个猪棚里起步,在大上海闯出一片天地。 那时的上海有相当浓烈的计划经济影子,外地人很难进入上海市场。腿跑断了,喉咙说哑了,业务连影子都没有。有些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我想到了走“乡下人”路线,动员大家打听,亲戚朋友、三姑六婆中,有没有人在上海做保姆的。这一招还真是灵验,我得到了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上海一家机电厂一位基建科长,曾经在象山当过兵,他们厂里正好准备进行办公楼改造和二车间翻建。我马上联系保姆上门拜访,凭借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和画图、设计、计算等本领,对图纸进行了一些优化建议,一下子赢得了厂方的认可,没过几天就决定将这一工程交给我们组织施工。 这是龙元(时称象山二建上海办事处)在上海承接的第一项自主业务。时间是1984年6月。 2.一块红斑搅黄“海鲜大餐” 尽管上海革新电机总厂的项目很小,却使我们信心大增。 为了节省交通费,我花20元买了一辆二手永久牌自行车,骑着车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一次,我打听到位于杨浦区的上海第二教育学院要建造理化楼,于是三天两头往那里跑,不厌其烦地找相关人员沟通,用诚心打动了负责基建的人,他同意给我一个投标名额。 拿到投标名额后,我夜以继日地研究图纸、编制方案、核算造价,终于以86万元的造价夺得该项目的施工。这是龙元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项目,就在项目开标的前一天,父亲病危,我想等开完标再赶回老家。可是,等中标的喜讯传来,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1985年,上海市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市场质量巡查,第二教育学院项目也被列入检查范围。别人碰到检查怕得要命,想逃都来不及,可我听到后却兴奋异常。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好向上海市行业领导和专家证明自己、证明龙元的机会。于是,在检查组莅临的那天,我特地派人连夜从老家象山渔港采购回来一些上等海鲜到工地,准备检查完后请领导和专家好好品尝一下自己家乡的美味。但是,当检查组检查到一处顶部柱梁时,发现一个类似红砖的斑块,进而怀疑柱梁里面没有钢筋,或者偷工减料,并当面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海鲜大餐”也无疾而终了。 检查组走了以后,我抡起18磅大榔头把柱梁砸开,以找出质量问题,追究施工责任。尽管柱梁凿开后证明里面是有钢筋的,而且绝对没有偷工减料,只是有一块小红砖混进混凝土里了。但是,这件事情还是给我很大的刺激。如果我们连这么一点细节都把握不好,那么我们的施工质量如何保证?以后我们在上海又如何立足? 后来,当龙元靠“质量兴业”在上海建筑市场名声大振时,那位检查组组长碰到我说起此事,非常抱歉地说辜负了我用心准备的“海鲜大餐”。我说,如果没有你们不留情面的严酷,也就没有龙元“质量兴业”的今天。 进沪30多年来,龙元凭借其过硬的工程质量,荣获“鲁班奖”“国优奖”“詹天佑奖”“白玉兰奖”等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项800多项,荣获各项奖励1000多次,30年夺得浙江在沪施工企业先进单位第一名,连续17年名列上海市建筑企业进沪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