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婧 实习生 朱晨冉 通讯员 陈嫣婷 数十年风雨兼程,储吉旺缔造了世界工业车辆制造业的传奇。从一个简陋的油毛毡工棚走出来,受尽磨难却百折不挠,开拓国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终使如意成为物流仓储搬运设备制造巨头。同时,他又是一个集军人、诗人、商人等身份于一身的传奇甬商。对于改革开放政策,他更是极有说服力的时代见证者。 讲述人:储吉旺 宁波如意集团原董事长 1.下海 1963年,国家在经历自然灾害以后还未恢复元气,国民经济正处于低谷期。 这一年,我成了一名解放军。 军旅生涯是我生命中极其宝贵的记忆,它教会我遇事坚强及忍耐,做人真诚、友爱。 在部队的熔炉中锻炼了5年后,1968年我退伍回到了宁海。做过代课教师,也做过工厂仓库保管员,还做过农机二厂党支部代书记、县客运站负责人等等,每一个行业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经历。只有做一行、钻一行,才能成一行。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我在宁海县农机二厂当小领导,曾被人恶意举报,受到批斗。 我一边被批斗,一边参加劳动,改造思想。由于铸工车间劳动繁重,再加上一场接一场的批斗,我的身体垮了,便被分配到木工车间当木匠和油漆工等活。 身体垮了,但是我曾在部队中磨练出来的意志没有垮,从未放弃学习,那段时间,我学会了磨刨刀、刷油漆等技艺,这为日后的如意创办埋下了伏笔。 我被关了730天后,这场噩梦终于结束了。 在我被关着的时候,其实中国大地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1978年的春天,大学校园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无数个体的命运随之改变。 春雨润物细无声,被改变的还有我的命运。1980年,我被推举为宁海县公共汽车站站长。进入上世纪80年代,“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改革的潮水越涨越高,无数人开始“下海”创业。彼时 “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也在我的心中肆意生长。 改革开放政策,对我们这些敢于创业的人是非常好的,让无数胸怀梦想的青年撸起了袖子,做出了无数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创业浪潮中。 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我一定要这么做。创业那年,我43岁,也算白手起家,到城关工商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时,当时的经办人员还在申请书上写了‘无资金、无厂房、无设备,请局领导考虑’15个字,那会儿称这叫‘三无’企业。 我记得当时手续复杂得要死,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幸亏改革开放政策好,就这样同意了。 当时,我跑遍了宁海几乎所有的银行,加上亲戚的,最终筹集到3万元启动资金,也算巨款了,记得当时年均工资才2000元左右。 当年2月28日,我扔掉了铁饭碗,租了3亩地,带了5个工人,出来开厂了。 挂牌的那个画面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把“宁海县塑料九厂”的牌子挂了上去。 那时候全国正是“塑料热”,宁海当时是全国著名的塑料配件加工基地,竞争非常激烈,我一开始尝试就受挫了,当时生产的塑料落水管档次低,推销难,出现了很多问题。 企业创办不到一年,便山穷水尽,职工纷纷自谋生路,请来的5位老同事也一走了之。困难时期,每次出差住的是一两元一夜的地下室,有时还担心没钱买回程票。 2.转机 但是往往转机就是一瞬间的感悟。我在《浙江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他说中国的市场有限,世界市场很广阔,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应该走向世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何不扬长避短,转行搞机械,开发外贸产品。 我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发现外贸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那些小型的工具性产品在海外市场有着旺盛的需求。 1987年,企业在浙江省机械设备进口公司的扶持下,我们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拉紧器。 还记得,当时为了推销这款拉紧器,我跑到广交会,没有钱买门票,就趴在广交会的铁栅栏上,边看边向人推销。 后来,我又在省机械设备进口公司门口蹲了一个多月。从一个业务员那里知道了美国钢链公司有一款拉紧器产品需要招标,但有5家企业参与竞争,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国营企业。我根本不懂招标是什么,就跑遍了杭城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打听拉紧器的性能、制作工艺和价格。当最后的招标结果出来时,国营公司最高报到56元,而我的报价只有30元,一举拿下订单。 为了完成这个订单,全家老小和全厂工人,忙活了好几个通宵,从车间到港口,几十吨的铁家伙全靠自己打包装运,累得够呛。等工作结束,我的头发全被雾化油漆黏住了。 这款产品让我们的创业之路出现了曙光,这也是如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 1987年,企业名称也改成宁海县机械设备配件厂。再后来,又开发出了手动液压搬运车。自那以后,企业才慢慢步入正轨,产品先后通过了德国TUV的安全检测、ISO9000(2000版)、OHSAS18000等体系认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成为“世界搬运车之王”。 1989年,企业更名为浙江省中外合资宁波如意机械有限公司。1996年再次更名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