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象山花岙岛 |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 陈旭钦 王斯佳 11月20日,全市旅游发展暨旅游国际化推进大会召开,这标志着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拉开帷幕,丰富提升宁波城市发展“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内涵。 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我市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发展领域,现阶段虽与杭州、厦门、青岛等兄弟城市存在着一定差距,但有较好的资源现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国家旅游局和文化局合并,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10月23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宣布组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大势所趋。 对此,我们建议:亟早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入手,挖掘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契合点,盘活宁波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和文旅产品,为文旅产业投融资、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文旅资源整合运营推广,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文旅产业深层次融合,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文旅融合大势所趋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文旅融合呈现出高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和较强的渗透带动性。文旅融合已是世界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趋势,也是城市转型发展和品牌提升的新引擎。 巴黎、芝加哥等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城市吸引力就越强,城市经济越发达。巴黎以时装周和“基地+博览”为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长为国际大都市,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芝加哥在中心区打造文化旅游和基础服务配套的“中心城市”,实现由工业制造业城市向文创旅游驱动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转型。 据了解,宁波旅游要通过全域化布局与国际化引领,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旅游总人数超过1.6亿人次,入境游客数突破220万人次的目标。并围绕“五名五大”(即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和大港、大佛、大儒、大海、大山),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形成东方大港、佛教名山、阳明故里、宁波港湾、四明胜境等一批核心旅游品牌。 盘活宁波文旅资源,加快融合发展 A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提升层次 聚焦全域化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及规划引导,逐步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编制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突出宁波地方特色,“一张蓝图绘到底”规划文旅产业布局,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形成“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局面,按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发展方向,建议在现有市旅投公司的基础上,新组建市文化旅游集团,以文旅产业融合与开发、重大项目投资与运营、酒店管理、旅游交通与服务、文化旅游大数据应用等主要业务板块为载体,推动市县两级资源整合、优质资产上市、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和投资模式创新,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宁波文旅产业。 B 深度挖掘,提升产业文化内涵 1、深挖古镇文旅新资源 建议借鉴北京、湖州等地成功运作经验,由财政适度引导,引入金融、上市公司等多元化资金为主,组建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文旅产业培育、历史街区开发、古镇保护等领域,由品牌辐射力强、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牵头组建“古镇综合开发运营平台”,各大中小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入平台联合开发运营景点、住宿、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项目,推动古镇良性开发。 从差异化角度出发,在寻求复兴宁波现有的古镇和古村落基础上,挖掘古镇和古村落的建筑艺术、布局机理等文化底蕴,融入生态艺术理念,对古镇和古村落进行深度开发,打造能够提供高质量生活品质、休闲度假功能的文旅特色小镇。 比如,充分发挥鄞州区首南街道石家村的人文、古建筑和水系资源优势,集田园、水系、街巷空间和院士等元素,构建“田园微城市带”。挖掘慈城古镇儒商文化、江南水乡等元素,塑造“江南第一古镇”品牌,打造集古建筑保护、实景演出、民俗餐饮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新区,既疏解城镇人口、产业交通,又提供全新的文化展现平台。 2、增强文创产品生命力 文创产品对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带动潜力是明显的,加强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整合包装,可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年收入达10亿元。 建议发挥宁波已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借鉴故宫开发文创产业成功经验,探索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新模式,整合全市文博资源,推出文旅新品牌。将文化创意、高科技等元素充分融入纪念品、游戏、动漫、影视当中,打造极具宁波本地文旅特色的超级文化IP,开发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比如,结合天一阁古籍、海丝文化、王阳明心学文化元素等文旅资源,结合读书周、海丝文化周、阳明文化周等活动,开发文化之旅线路旅游产品和系列文创产品,组织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及发布会,也可利用AR、VR技术,开发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文旅体验产品,及时推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