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2版:乐享 360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

    记者 王心怡

    就像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人的“经济基因”一样,2008年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无疑是激活了中国人的“创新基因”。

    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间,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07年的9.6万件增长到2017年的135.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07年5455件增长到2017年5.1万件,跃居全球第二;有效注册商标量从2007年的235.3万增长至2017年的1492万件,排名世界第一。

    事实上,这10年,往大了看是国家创新面貌的跃迁,往小了看,是每个个体在习惯、思维上的改变。正如现在从事着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大川,10年前压根还无法说清楚“知识产权”为何物。

    十年改变中国

    2008年,大川刚刚大学毕业,和大家一样,看电影用电驴下载,听音乐用千千静听,没觉得看盗版电影、听盗版音乐有什么不妥之处。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什么专利,什么版权,在当时听起来都挺唬人的。但是很快,这个观念被打破。

    2008年,一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也正是这一年,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应运而生。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让创新产生价值。通过专利制度,国家用法律保障人们在一定年限内对其公开的创新成果独占收益。这样既可以使市场回馈创造者,也可使未来的创新者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再接再厉。

    彼时,全国300多位顶尖的知识产权专家参与研究,国务院前后两任副总理领导,三位副秘书长先后协助,33个部门和单位参加工作,仅前期研究就形成了20个专题报告。50多位专家参与起草,最终确定了以促进自主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主题的战略纲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

    大环境的改变无不例外地会反映到个体命运上。大川回忆道:“不论是本科毕业后做的实体产品设计研发,还是读研期间做的互联网产品,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专利、商标、版权等,尤其是那会儿,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不多,便由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大包大揽去了。”

    最开始,大川他们只是在各个国家的专利局网站上做一些简单的检索,后来在与一群博士、硕士、教授的接触中,“不能侵权”的意识逐渐深入他的内心。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人紧握时代脉搏,迈上了知识产权成才路。随着“知识产权”四个字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知识产权事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无论实务人才还是理论人才,高层次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全社会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大,诸如执业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外审员、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新职业都是在这10年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

    2015年,结束在外打拼的大川回到家乡宁波,思忖着做什么好的时候,他看到了蕴藏在知识产权的巨大机会,成为了一名知识产权体系外审员。很多人都问过他,从产品策划、设计研发转到知识产权,这行业跨得是不是有些大了?

    可他是这么回应的:“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是对用户的思考,对市场的洞察;研发不单单是天马行空,也要看看别人有没有珠玉在前。也就是说,之前做的林林总总事情,抽丝剥茧后理出来的其实就是知识产权这一件事。”

    十年改变人生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深刻改变了中国企业的面貌,知识产权强企必须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

    于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制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

    而像大川这样的外审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委托,去企业实地核查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对自己的无形资产管理得更为有效,一旦企业面临上市或者被收购,这样的外审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大川眼中的外审员工作更为通俗易懂些:“无非就是给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挑毛病’‘找漏洞’,难就难在‘毛病’挑得心悦诚服,‘漏洞’找得准确无误。企业每年花大笔钱在知识产权上,可这些无形资产重要在哪?——外审工作其实就是让老板们心里有谱。”

    两年多时间里,大川审核了200多家企业,最开始,有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最后,体系的导入理顺了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思路,这是好事。”

    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第七章“保密”一小节为例,企业应明确涉密人员,明确可能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设备,明确涉密信息,明确涉密区域。实际操作中,有部分企业便运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方案来解决。比如刷工牌管理涉密区域,走OA系统保管涉密信息等。

    但往往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条件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水平,这时体系的运行压力便落在人员的身上,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做法会造成流程的繁琐。

    如此一来,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的职业便在市场的需求中诞生了,曾经一起和他审核的小伙伴纷纷转行到咨询工作,试图为企业提供一个适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落地方案。这过程里,他也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迫切和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渴求。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执业专利代理人超过1.7万人,这远远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