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财富 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商业艺术展如何装点甬城风景?

    宁波的商业艺术展市场有多大?

    作为艺术展,艺博会是成功的;但作为商业展,以营收和盈利的尺度来衡量,艺博会怎么样?

    李璐瑶南并不避讳这个话题:“作为民间机构,我们同样要考虑盈利的问题。在能够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小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把展会经营下去的。”

    李璐瑶南介绍道,艺博会并不会在艺术品成交时收取提成,经营的收入主要来自观众门票、展位费,以及部分商业赞助。展会之所以能够办成,核心在于“招展”,若参展商来了一趟后发现无法达成交易,就再也不会做回头客了。所幸的是,参展商的数量还是超出了预期。

    “每年举办展览都会花费非常多的精力。今年,我们差一点就想放弃。后来身边有很多人鼓励我们,说要坚持、要把它做下来。尤其是来自杭州、台湾等地的参展商朋友,他们的支持是我们坚持的很大动力。”

    同样,观众的热情也超出了李璐瑶南的期望。她的一位同事表示,在展会期间“事情很多,客源不断,工作人员连点外卖的时间都没有。本以为人气阑珊的最后一天晚上,成交量反而非常地好。”

    无疑,艺博会能主办四届的原因,正是因为宁波市民对艺术消费,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判断和把握这种需求的,还有商业综合体的负责人。正因如此,文创市集、音乐表演、艺术展览等“文化消费场景”,才会成为近两年商圈吸引客流的手段。

    一年前,主打“年轻时尚”的明州里商圈正式开业,便牵手了在全国范围内巡回的“疯狂梦境-鬼才达利艺术大展”。引进这场商业展览的负责人、宁波城市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科富说:“我们认为达利展的目标群体,和明州里定位的受众基本吻合,希望能达到为新开业的商场引流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和一些学校、媒体合作,做了宣传推广和让利的活动。”

    三个月后,不出胡科富所料的是,前来观展的游客确实以80后、90后等年轻群体为主,“有不少是小情侣,或者带小孩的父母”,引流的效果还不错。可稍微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同样是达利展,宁波的人气和杭州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杭州一个月内便吸引了15万人次,而宁波三个月内仅有8万人次左右——还是在宁波门票定价更低的背景下。

    “这可能与大家的消费习惯有关。宁波的观众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什么要买票参观?但在杭州、上海等城市,可能购票看展的习惯就和看电影一样普及。培育市场需要一个过程。”胡科富说。

    另一位本地的艺术展从业者也有类似感受:“宁波人即使有了发达的物质基础,买东西时最注重的还是实用性,对于审美的关注并不强烈。”

    在去年达利展开张的同时,在和义大道购物中心举办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同样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的光顾。

    策划运营莫奈展的团队,是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以演出经纪为主营业务,兼顾全产业链的演出公司,目前已获得E轮融资。

    说起宁波的观展群体,聚橙网宁波地区负责人尹海波的印象是这样的:“购票参加莫奈展的人群中,约有六成是女性,主要是年轻群体。这可能是因为,莫奈展艺术风格的定位比较受女性欢迎,富有美感的布置也可以吸引她们拍照留念,并上传社交网络;也可能和年轻群体有更多的业余时间有关。”

    尹海波说道,“莫奈展”在宁波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现在聚橙网也推出了“莫奈展3.0”版本,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细节。但作为运营方,“莫奈展3.0”的首选依然是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而不是宁波,“因为主办一场大型的展览对场地和经营成本有着很高的要求,一线城市体量大、人口集中、市场成熟,更具备这些条件。”

    如何让艺术展在甬遍地开花

    怎样让宁波的商业艺术展遍地开花?尹海波的经验是,“IP”,尤其是“大IP”。前文提到的“莫奈展”,自2016年起,便已在全国20余个城市巡回展出,是全国“艺术与商业综合体”融合的典范。

    “莫奈展的成功能在全国复制,并不断更新换代,IP起了很大的作用。莫奈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他的作品也并不抽象,是一种诗意美学。即使不了解他的画,有人可能也会因为听说过他,愿意去凑个热闹。”尹海波说。

    艺术IP不仅意味着自带流量的光环,可能还意味着开发衍生的可能。总结起达利展的经验,胡科富谈道:“达利作为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和知名度都比较小众,可能宁波市民并不熟悉。当时我们除了收取门票外,也并没有出售达利相关的周边,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多加考虑。”

    作为观众,小喵对周边开发这一点也非常赞同:“我曾经去过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在那里看完一个艺术家特展后,就可以在展厅外买到为它量身定制的周边,如冰箱贴、丝巾、项链、文具袋等。可见英国文创产业链相当发达,宁波的艺术展也可以考虑做一些类似的事。当然,前提是适销对路。”

    李璐瑶南认为,宁波的艺术产业链仍有完善的空间,比如,是否可以有专业的艺术评论人,把本地的文化氛围慢慢带起来?是否可以从亲子群体入手,让孩子们通过艺术展和艺术教育,培养对艺术的审美与感知?

    一座城市的风景需要艺术来点缀,但经营精神产品的艺术展和艺术人,并不意味着在物质上只能独木支撑。“艺术家也要吃饭”“艺术品也是一种附加值极高的商品”。若是有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能让经营者看到一定的物质回报,便也不愁吸引不到商业冠名和赞助了。当有了足够强大的资金后盾后,引入大IP、吸引大市场也将不是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无论是张学友演唱会的主办方,还是“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都预示着文化艺术产业在宁波茁壮生长的希望。想必在政府部门、从业者、民间资本、社会各界人士、观众的共同努力下,宁波艺术展业良性循环的开端也将近在眼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