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邬军听:“内外兼修”新征程

    记者 严瑾

    1亿多美元的出口总额,10万余个进出口商品品类,16个全球国际性展会,6个新兴市场拓展;布局“出口转内销”;跻身全市进出口200强企业……

    这是宁波博闻进出口在2018年完成的战果。

    总经理邬军听说,他1997年开始从事外贸,20多年来,每年都觉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么多年来,他见过很多风浪,越是遇到风浪,越是要有迎难而上、另辟蹊径的魄力。

    一个塑料音乐盒10多年价格没变

    年关将至,邬军听一刻也没法闲着。光是一个下午,就有三批业务伙伴来到他位于高新区的办公楼。

    他刚陪同几位银行的经理挑选回馈客户的日用礼品,立马就有工厂的朋友打电话上门;等他刚接完电话,就有同事递来票据请他签字;签完字后,一位外贸同行又来登门拜访……

    电话,面谈,电话,面谈……循环往复。

    向客人一一言谢、道别后,邬军听向记者聊起了他过去一年的经历——

    “2018年,无论上游工厂、下游企业还是外部环境,形势和十多年前比大不相同了。

    现在回想起2008年甚至是1998年,当时的生意实在是太好做了。”

    1997年,刚从外贸专业毕业的邬军听,在老师的推荐下被分配到一家做塑料制品的工厂。五年后,他在宁波外经贸大厦租了两间3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由“工”转“贸”,自主创业。这便是如今“博闻进出口”的前身。

    “那时,只要工作积极一点,样品出得快一点,报价报得合适一点,一拿到订单,便是一大笔收益。”邬军听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公司的营业额每年都在翻倍:2002年39万美元,2003年95万美元,2004年135万美元,2005年350万美元,2006年690万美元,2007年1000万美元……

    然而,2018年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工厂做一个塑料音乐盒,1997年可以卖90元。可当我2002年出来创业后,工厂只能卖30多元,不过,即便是这样的价格,工厂还是有不少利润。但是,你猜这款音乐盒现在值多少钱?”

    邬军听停顿了片刻,不无懊恼地说:“还是30元。十多年来,物价、工资、成本不知涨了多少倍,但定价却仍然没变,不光利润少了,发货数量也少了……”

    海外频现大买家“倒闭”

    “就拿海外客户来说,今年他们下的大单子越来越散,会找多家批发商,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一些客户还会先来工厂验货,对下单非常谨慎……”

    这两年与邬军听合作的大客户,不乏沃尔玛、Dollar Tree等欧美知名零售巨头,但这些巨头似乎在今年愈发地“高冷”了。

    “比如,今年他们会要求我们放更长的账期,到货之后得在95天,甚至120天之内才把货款打给我们。逢节假日,他们还会要求我们工厂多备一个月的货,以便日后补货之需。但是,这些商品如果卖得不好,便会带来库存积压的成本。”

    这些大买家之所以“高冷”,是因为在今年英美零售业的“寒冬”下,日子同样不好过。一边是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冲击,一边是高筑的债台,2018年因破产而“凉凉”的海外买家不胜枚举,就连英国的一元店Poundworld、老牌百货House of Fraser、美国零售巨头Sears等大鳄都不能幸免。

    在目睹不少同行因买家破产无力支付货款,落得财货两空的悲剧后,邬军听更加坚定了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合作,以规避风险。

    好在这些买家倒闭潮未波及到邬军听身上。

    除了买家不给力,上游工厂也遭遇空前的压力:“十年前,厂房的土地在不断升值,即使生意平平,工厂也能坐等固定资产增值,我们之间的赊账也更好商量。现在,用工成本涨了、原材料成本也涨了,工厂的现金流很紧张,融资渠道和额度又十分有限。”

    而夹在工厂与外商之间,邬军听的处境同样显得被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