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凌琳 “2018年即将收尾之际,有个朋友玩笑地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基金账户里10元货基余额的全年收益截图,上面显示:截至12月25日,总收益仅0.25元。”资深国际金融理财师波波君笑称,然而,即便是如此微薄的收益,今年依然跑赢了上证指数,跑赢了基金,跑赢了黄金,以及市场上一连串的投资标的…… 没错,他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2018年是真正“躺赢”的一年,只要不买股票、基金、虚拟币,不买P2P……“躺着不动”才是赢家。 然而,现金为王的理念在投资渠道众多、投资品种花样层出的时代又有几人能够坚定秉持。“毫无疑问,2018年,可以说是我10几年理财师生涯中最压力山大的一年。”波波君称。 资管新规落地 传统理财悄悄变身 “大资管新规来啦!”4月27日,千呼万唤的资管新规终于在某一个多事的周五出台,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迎来统一监管……一切或许与这存在着紧密微妙的关联。 虽然此前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关于新规的预见和猜测从未停歇,但大资管新规一旦落地,还是引起了银行、证券、信托、私募、财富机构,乃至普通投资者的一片骚动。 波波君的银行同行称:“新规打破了刚性兑付,以往实际保本的比例近乎100%的银行理财今后将不再保本,净值化将是大势所趋。” 他证券公司的朋友留言:“净值化管理等监管政策对二级市场短期可能会造成一定冲击。在去通道化背景下,以往借助信托通道以及多层嵌套方式流入股市的资管产品资金将面临清出的压力。” 也是那一天,不止一位积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投资经验的投资者给波波君发来微信询问:“资管新规来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是的,资管新规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一系列变化,而对波波君印象最深的是,从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出台、资管新规正式出台、新规细则意见稿出台,再到新规细则正式出台,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学习意识正在不断增强,懂得思考了,更加谨慎了。 波波君原先是银行的理财经理,深知喜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的心态,求稳、保本是绝大多数人最基本的诉求。在此基础上,他们通常十分懂得货比三家,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中选择收益较高的便妥了。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开始以净值计算收益了,人们便开始追究所申购的究竟是怎样的产品?标的是什么?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资金实力强的投资者则更讲究资产配置。 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每一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虽然新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管产品的投资门槛,但还是有很多投资工具能达到相同效果。只不过,在强监管的要求下,各类投资品种的收益和安全性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资管新规出台后,包括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在内的昔日被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捧为“掌中宝”的稳健型理财产品收益一路下滑,银行理财平均收益最低跌至4.3%左右;货基平均收益率跌破3%;昔日香饽饽互联网“宝宝”跌成鸡肋,余额宝收益率最低跌至2.5%以下…… 传统的理财收益越是跌,投资者越是迫切想要寻找高收益的替代品,于是,无数人开始问波波君:“给我推荐一些好产品咯。” 然而,作为一名理财经理,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每推荐一款产品更需要花大量时间给客户进行分析和讲解,让他们了解产品结构、投资方向,分析产品特性和风险点。毕竟,对于相当一部分银行客户来说,接受银行理财也须“自负盈亏”需要一个过程。 去杠杆遭遇强监管 P2P平台雷声阵阵 事实上,对于激进型投资者而言,2018年,更是越折腾越惨! 眼下,一些第三方财富机构主推的一些二级市场产品、PE股权、境内外保险产品,投资门槛动辄五六百万元。于是,一些投资者开始转道低门槛、高收益的P2P。 波波君有一个朋友,3月底趁着高点把名下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卖了,转而做了两笔投资——花费100万元购买了一款私募产品,剩下的20多万元,悉数投到了P2P平台之上,还抱怨,私募产品收益太低。结果,没过几个月,P2P平台宣布停运,这位老友血本无归,只收了1万余元的利息,直喊:“亏惨了,房子也白赚了!” 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整体收紧,债务性投资品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压力,P2P问题平台数量因此回升,债券市场违约率跟着上升。6月,停业及问题网贷平台数量达80家,创下今年单月问题平台爆发的最高峰;7月,仅仅一周的时间里,就有40家P2P“爆雷”。 去杠杆遭遇强监管,资管新规出台后,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还是P2P投资产品,都在强调打破刚性兑付,投资者承担投资理财的实质性风险成为大趋势。同样,在强监管的要求下,一度因杠杆带来赚钱效应成为市场追逐的明星产品——分级基金,则在多事之秋最终避免不了清盘和转型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