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艇(左) |
记者 王心怡 江北庄桥街道天合社区书记吴艇总是很忙。 居民有什么事,都会来他的办公室。“有事您找我!”也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无论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是风风火火健步如飞的年轻人,见到吴艇,都会亲切地道一声:小吴书记。 吴艇,80后。在全宁波的社区书记里,他算不上资历最深的,但从2007年初涉社区工作以来,倒也过了十几个年头了,江北庄桥街道“广字头”的广厦、广庭、广泰等社区,抑或是“天字头”的天水、天成、天沁、天合等社区,几乎都留下过他的身影。 解居民心上事 天合社区与以往吴艇待过的社区不太一样的一点是,因为学区房,住在这里的大多是一户三代人,父母忙于工作,孙子孙女便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的老一辈带在身边。 可不少来自外地的老一辈白天送完孙子孙女后,便紧紧关上自家的大门,各干各的,很少能见到一群老人们于亭台别院围炉烹茶的画面。 事实上,他们也想走出去,但碍于方言沟通不畅,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十分寂寞。 细心的吴艇便想到是不是可以用音乐去打开老人之间的心门呢?他找上天合家园里擅长二胡的范阿姨,说服她在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开设了二胡班,专门教老人拉二胡。但其实,对这些老人们来说,更重要的并不是学到了怎么去“咿咿呀呀”地弹奏一首曲子,而是他们能够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交朋友,找到晚年生活的归属感。 像二胡班这样的课程,在天合社区还有很多。周一上午声乐班,周二上午合唱班,周三上午二胡班,周四晚上健身舞班,周五上午书法班,周五晚上民族舞班,每天都有课程安排,吸引了近200名学员。 有时候,这些老年人还能“出其不意”地帮上吴艇的忙。比如前段时间,原本需要社工加班加点逐门逐户才能发放完毕的垃圾袋,60多名合唱队团员们在短短2天内就完成了任务。 吴艇“将计就计”把这群老人发展成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后备军团。 他利用合唱队每次排练前的10分钟时间,请专业人士为他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小范围内地组织一些垃圾分类相关的小活动。吴艇深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点可以发动起来的力量背后,都有足以感染到更多人的能量所在。 进而,社区成立蒲公英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通过“社区党建牵头、专业团队管理、网格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受益”的模式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秉承“助力社会治理,营造熟人社区”的服务理念,立足社区服务居民。目前,天合社区共有社会组织15个,成员人数达168名,直接服务辖区居民3000余人次。 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给居民带来了全方位的服务,很多居民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服务,使小区成为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只有居民之间和谐了,社区才会和谐。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好回报。”社区里发生的一幕幕,生动地诠释着吴艇的工作理念。 培养“全能社工” 天合社区居委会大厅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名名社工的信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全能社工”,而培养一批“全能社工”也是吴艇最近在张罗的事儿。 下午两点,社区的居委会大厅显得有些冷清,明明是上班时间,却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要知 道天合社区可有6000多位居民,让人不禁想问,两名工作人员,够用吗? 吴艇给出的答案是,不仅够用,还好用。 2016年,江北区政府提出探索“全能社工”社区服务新模式,在区内多个社区开展试点,天合社区就是其中一个。以前社工的主要精力是行政类工作——劳动保障员、计生服务员、帮扶救助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市里多少条线,社区就要多少个相关专员。 原先,天合社区内共11名社工,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却又各管各的。每天,一排工作人员干坐着,等待居民上门办事。有时候,一天下来遇不到一个办证的居民,但稍微离开一下,可能又会让居民白跑一趟。 但现在,社区针对居民办理事务需要,专门整理了相关须知的材料,只要居民过来,即便相关专员不在,当天在窗口值班的“全能社工”也会一一告知相关的政策和办理所需准备的材料等。如果碰上无法当场解决的问题,就会将居民的电话、地址等一一记录在案,等相关专员回来,看到居民要办理的业务,需要签字或审核审批,就可以主动打电话,根据对方方便与居民约好时间来办理。 原本11名社工干的活,一下子就被压缩到了2名,这中间,提升的不仅仅是工作效率,更是工作质量。 “一个居民找到当天的‘全能’社工,那么他的事情也就一办到底了,不会有什么‘磨洋工’‘踢皮球’,谁首次接待,便要承担相应责任,一定要给居民以最终满意答复。”吴艇告诉记者。 吴艇眼中的社会治理是一项“绣花针”功夫——社区是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三社联动”不是三项业务的简单拼盘,而是三个主体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把政府部门做不了、做不好、不便做的一些管理服务事务,交给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来做,为“三社联动”让渡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