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薛智谊 新年伊始,宁波籍科学家、被媒体称为“糖丸爷爷”(“糖丸”是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中国的小儿麻痹症疫苗。固态的糖丸可在常温下保存,易于运输到偏远地域的农村,真正消灭了中国本土的脊髓灰质炎。)的顾方舟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这一天是2019年1月2日。 谁能想到,1月7日,江苏淮安就爆出了“金湖疫苗”事件。截至1月9日下午,统计发现共145名儿童口服(接种了)过期疫苗。事故原因是没有按规定检查疫苗的过期时间。目前已查处了该县副县长等17人。 人们对半年前长春的长生疫苗造假事件还余怒未息,这次事件更是极其简单、低级的错误。每一年,企业界都要出点事。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拉扯着企业狂奔的过程中,三省吾身,时时内观,洗涤内心,不忘初心,在新的一年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上演。 1 去年,确实上演了太多的速度与惊情。 5月,祥鹏航空一位空姐在郑州搭乘滴滴顺风车时遇害。 7月,碧桂园安徽六安工地出现坍塌致死事故。杨国强发出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为安全事故道歉,宣布将放缓脚步,重新审视内部管理系统。 8月,浙江乐清女孩遭遇悲剧,滴滴在事件中处理不力、贻误生机饱受质疑。滴滴创始人程维和总裁柳青联名发布道歉声明,表示不再以规模和增长作为公司发展的衡量尺度,而是以安全作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不过,其道歉同样被指缺乏诚意,有人晒出柳青湖畔大学同学的聊天记录,质疑企业家的价值观。 再如拼多多,上市敲钟之后就陷入山寨泛滥的舆论漩涡。 企业在快速奔跑时,不仅业务上会有不及思想和部署的疏漏,企业家也可能出于对创业成功的事业追求,好胜心盖过了初心,抑或是对财富增长的追求,有意无意忽视补漏,毕竟风控与速度往往不能得兼。然而,没有扎紧的篱笆,在潮退之时,都会成为制造惊情的隐患。 而有些企业家可能再没有机会道歉,如2008年以259.3亿元问鼎江西首富的彭小峰从赛维出局后,个人破产。2015年,他再次创业时选择赚快钱的模式,创办绿能宝,直至2018年8月因非法融资被批捕通缉。 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来证明自己的企业家,不在少数。然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累积了风险,不得不慎。 2 顾方舟不是企业家,而是科学家,三十出头就被派去云南的山里搞科研,但他同样有“创业”般的筚路蓝缕。没有实验室,他和团队用9个月的时间亲手搭建;没有恒温箱,他们就每天背着疫苗样本去山下的猪肉场冷藏;没有实验的动物,他们就亲自在基地养牛。 在动物身上获得了成功之后,他们需要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没有志愿者,顾方舟带头和团队们一起把疫苗溶液喝了下去;他又瞒着自己的妻子,给当时刚满月的大儿子服用了样本。“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点打鼓……即使有点风险,你也只能这样,不然没法进行实验。你不敢吃,你让别人去吃?” 2000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研究就要做得有意义,不然就不做。不能拿着高昂的经费,去研究毫无关联的东西。” 同样是从事疫苗行业,相比为了人类的健康殚精竭虑的科学家,长生疫苗公司的众高管们,为了利益不惜造假,危害社会的行为为人所不齿。 盈利是企业的使命,但企业是社会的,不能掉在钱眼里爬不出来。25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周易》里也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这些古语都是劝人从善,激化人内心的善意。 日本一家叫塚喜商事的企业,传承了150年,曾三次濒临倒闭。它就像田径跨栏一样,每过25年就会遇到一次大危机,但这家企业还是从一家专注针织贸易的商社企业,拓展成为了涉及零售、地产、制造、珠宝、皮草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年纯利”高达25%。它依靠的就是:“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这句亘古不变的中国式家训和“买方好、卖方好、社会好”三方好原则。企业第五代接班人留下了装满了几十瓶的“铅笔头”,第六代接班人至今保持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工作的“习惯”。善念,节约,勤奋。大道至简! 坚守善良,其实与基业长青之道不谋而合。 反观中国的双创,虽然释放了创业激情与生产力,但激情万丈的背后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现实中,一纸“对赌协议”就足以把企业从创立起点,牢牢地被驱利所绑架,创业经营者从来就没有独立自主的空间。摩拜被强行合并很奇怪吗?滴滴连续出命案很奇怪吗?因为机构资本,除了关心跑马圈地和退出收割,不可能在对赌协议里关心经营价值观、基业长青。难怪有人说:中国企业可以爆发增长,但很难持久有竞争力。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真的需要多一分敬畏之心,敬畏市场,敬畏用户,敬畏规律。 3 罗振宇在2018-2019年的跨年演讲中说:“信任是一种人对人非常直接的感知和判断,现在人工智能还做不到……别忘了我们自己身上藏着的感知能力,那份良知良能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出来的极其灵敏的工具。这玩意好用得不得了,它一直都在。”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一家公司最终做的是两件事情:一是发挥员工潜能;二是培养员工善意。而后者是最终目标,即启发人内心深处的爱,对社会、员工、环境的爱。 激发善意就是向内看,致良知。激发善意之后,才会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社会造福。落实到企业管理上,又是针针见血的考验。譬如做产品,如果纯粹从赚钱角度出发,那可能会扎入红海。而抽身出来,看到市场上的痛点,自己有能力填补空白,就是一种义不容辞。此时不是考虑现在能挣多少钱,而是一种天命召唤。 商业,诗意地栖居。这并不是一种矫情和浪漫,而是领导者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弥补的重要课题。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在狂奔中忘却初心,在得意中暴露狂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