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一直是广大单身青年从长辈处得到的“灵魂拷问”。据腾讯发布的《2017中国人婚恋观调查报告》,曾被催婚催恋的参与者就有六成左右。尤其到了过年回老家的日子,亲朋好友们无论是为了找话题,还是为了表心意,总归要多寒暄个几句。 然而,尽管可能明知对方出于好意,仍有不少青年对催婚表示“压力山大”。有报道说,湖南省脑科医院的一位医生表示,最近接诊因春节催婚焦虑的年轻人增多,甚至有人因此出现睡眠障碍,亟需专业心理辅导。那么,面对催婚,宁波的单身青年们会有什么反应?在应对催婚的背后,他们对婚恋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记者 严瑾 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话题 人物:小苏,95后,女生 我应对父母催婚的策略是,从一开始就打住,不让他们继续说下去。 我爸爸上次对我说:“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在辽宁卖水果,一年赚了几十万元,打算回宁波……” 趁他还没把后半句说完,我会半开玩笑地说:“是啊,谁家没个很好的儿子呢,你想要儿子的话,再生一个呀。”一般话说到这儿,爸爸就知道了我的意思,不继续说下去了。 仔细想来,要回复亲戚催婚的话,今年我还可以跟他们说:“我才刚毕业工作没多久,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有对象了呢?”然后开始别的话题。不过,这一招恐怕明年、后年就不管用了。 关于什么时候结婚,其实我自认为是个“半不婚主义者”,就是内心并不想结婚,但估计走一步看一步,最后还是会顺从父母的意思吧。 为什么不想结婚?说实话,作为独生子女,我实在想象不出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感觉。相比较两个人在一起,我更想要一个人独立生活的空间;如果结婚后有了小孩,个人空间可能还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直抒胸臆,求理解 人物:小波,90后,男生 面对家人的催婚,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说:“如果你们不想让我幸福的话,那好,我就答应你们,随便你们给我找怎样的人结婚,我都说行,可以吗?”这样一来,他们就无话可说了。 我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既希望我们早点成家过日子,又希望我们能够幸福。但是,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呀——除非运气特别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遇上“对的人”。 在我看来,所谓“对的人”,长相是其次,能做到心与心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有共同语言。如果两个人聊不到一起,那么在一起又有什么意思呢?即便凑合着在一起了,日后一旦感情出了问题,要闹离婚的话,一样是很痛苦的、会留下阴影的。 所以,春节我不会赴父母安排的相亲,就算这辈子光棍也不会去的。毕竟结婚,还是希望“嫁给爱情”而不是“嫁给物质”。而一相亲时大家就开始问“有没有房子、一年收入多少”,这到底是嫁人还是嫁给房子呢?甚至,还有一些女生会觉得“这个男生满足不了这些条件,没出息”就分了,如果碰上这种事的话,对男生的打击还是挺大的。 对于我们这些“家里没矿”的男孩子来说,我只能说,现在还不急。毕竟我还年轻,只要我肯去奋斗,先稳定好自己的工作,再考虑婚恋的事情也不迟。 不想回答,笑而不语 人物:小宁,90后,女生 在想象中,我很想买一件网上“不想回答”的新年毛衣来回应——“没有对象,拒绝相亲,交流障碍,过年好,您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在现实中,面对爸爸妈妈的多次催婚,我还是只能礼貌地笑而不语。 毕业后回宁波,爸爸妈妈不仅是催婚,还会给我介绍相亲对象。刚开始,我还是想跟爸妈讲一讲为什么我不想相亲的理由,后来发现要说服他们简直难于上青天,还不如真的花两小时和相亲对象见一面来得省力。更何况,如果我不去相亲,爸妈就会对我说:“你至少得去见一面。”一旦我实话告诉他们,和相亲对象见了一面后,因为兴趣爱好迥异等原因觉得不合适,他们还会说:“见一面怎么能了解一个人,要再约几次呀……” 关于结婚,其实我个人认为,婚姻并不一定是人生必经的程序,每一位个体都有结婚和不结婚的自由。如果我无缘碰到拥有性别平等观念的另一半,我情愿不结婚。 去年,我生了一场病,但也因此有了意外的好处:爸爸妈妈不再像之前一样急着催我,而是只希望我开心就好。我希望他们能相信我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过得幸福”,也希望他们理解并尊重我的选择。 出门旅行,年后再聊 人物:小佟,90后,男生 现在过年,好像越来越没有值得期待的地方。如果留在家,免不了被家人催婚相亲。对我来说,相亲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情,两户人家都奔着同一个“结婚”的目的去打量人。而父母介绍来的对象,往往和我的需要搭不上边,比如身高和我差太多之类的…… 所以,今年我干脆不留在家里,打算过年期间开车自驾游,连路线都在考虑了:要么往西,要么往南,还在群里发了一下计划,想看看有没有同行的伙伴。估计等我回来之后,年也差不多过完了,亲戚也就没机会说了。 关于婚恋,我对地域没有什么要求,对年龄的要求也不高,觉得恋爱主要还是要看“感觉”。只要心里觉得“感觉”到位了,一切都好说。 正面回应,“那你介绍一个啊” 人物:小南,80后,女生 每当过年有亲戚问我“找对象结婚”的事情,我都会直接跟他们说:“好啊,那你给我介绍一个呀。” 因为在这些亲戚里,有些其实和我们并不是很熟悉,他们之所以拿找对象说事,只不过是为了随便找个话题。所以这种时候,客气地回应一下,反倒会让他们觉得“好吧,再催就真得帮着介绍了,不如点到为止吧。” 如果亲戚是真心想帮忙介绍的话,那对我来说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多认识一个人,也多一个了解的机会,即使没能够在一起,也许还可以多一个朋友或者熟人;如果碰到的人实在是合不来,那双方就好聚好散,大不了日后不再联系。不论如何,如果真要结婚,还是要找到合适的人。 调查报告 在宁波,催婚有多普遍? 从腾讯发布的《2017中国人婚恋观调查报告》来看,前文小伙伴们对婚姻的看法恐怕并不是个例。报告指出,在90后人群里,认为“恋爱、结婚、生子每一步都要走”的人仅占了53.5%,而这一比例在60后人群中则为61.6%。在90后中,同意“走一步看一步”的比例也占了三分之一,可见不少人并不急于为自己的婚恋盖棺定论。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婚恋观仍占主流,但这届年轻人和他们的长辈相比,更为开放多元了一些。然而,当主张“到了一定年龄就一定要结婚生子”的长辈,碰上“想先走一步看一步”的青年,势必会有一些观念的摩擦,最终擦出了一场场“花式催婚”的现象。 在宁波,同样不例外。每到双休日上午,琴桥公园的“相亲角”的人络绎不绝,“叔叔阿姨”们纷纷把子女的照片和信息陈列开来,互相询问对方子女的身高、学历、家庭和年龄,场面与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有得一比。 线上的相亲平台,也是如此。邱琼是宁波晚报旗下交友相亲平台——“甬恋”的工作人员,在她的参与下,甬恋平台已经聚集了3500名宁波的单身青年,也撮合了不少姻缘。谈及父母催婚在宁波有多普遍,邱琼说:“在我们平台上报名的会员里,有大约一成是家长替孩子报的名。记得有位家长还留言说,求求你帮帮我家孩子吧,他很反感相亲这个事情该怎么办……还有一次,我们组织线下聚会的前一天,一位家长留言说,我报名后孩子不同意,就不参加了。此后,我们一直鼓励年轻人自主报名,还会反复和家长确认是否商量通过。” 在父母催婚的同时,来自职场的催婚同样“有点厉害”。前不久,杭州宋城旅游管理分公司的一张“30周岁以上未婚单身女员工享受15天春节相亲假”的文件走红社交网络,让人直呼“压力好大”。 同样是在前两天,全国首家由企业HR信任背书的婚恋平台“爱靠谱”创始人龚青春,刚接到一家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电话:“这位负责人告诉我,光是在他们单位,就有300多名30岁以上的在甬单身青年,其中还有不少都是一些高学历的优秀女性员工。于是,我们正商量年后组织一些联谊活动。” 在龚青春看来,宁波许多大型公司的HR都有“帮助单身员工找对象”的需求,“这些企业认为,解决员工单身问题,既有利于城市留住人才,又能保持公司人员结构的稳定。” 应对完催婚 下一站相亲? 在《2017中国人婚恋观调查报告》中,对“另一半”气质的要求,无论男生女生,“性格脾气好”和“真心待我”,都是票选最高的两项;而“三观、信念一致”同样有较高的得票率,“高颜值”则排在了后面。可见正如小伙伴们所言,在房、车、地域、年龄面前,还是“聊得来”最为重要。 邱琼觉得“现在宁波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将就了”:“在宁波这样经济发达的新一线城市,城市青年身上养家糊口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再不济还可以靠父母的钱包资助。所以,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善物质条件的人并不是很多,他们更在意能不能和对方一起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这才会非常重视找对人、找对家庭。” 不过,“聊得来”的人从不是天降的田螺姑娘。根据珍爱网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宁波地区有55.56%的单身族一年至少相亲三次,可见主动或被动的相亲,还是宁波单身青年大概率碰上的事情。那么,当有意向主动相亲时,该怎么提高“相亲力”呢? 珍爱网的调查显示,男性的“相亲最宜加分项”包括“顾及女生情绪、谈吐优雅、守时”,“禁忌减分项”则包括“打扮邋遢、动手动脚、频繁抽烟、性格糟糕、频繁看手机”;女性的“最宜加分项”则包括“谈吐优雅、耐心倾听、守时”,“禁忌减分项”则包括“照片与本人差别大、打扮邋遢、不断询问收入和经济情况、频繁看手机、浓妆艳抹”——看来,外形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挺重要,礼貌和尊重也可以有。 “有时候相亲会遇到一些令一方觉得不舒服的事情,比如有一方迟到半个小时,让另一方感到不满;比如就是一个小细节,会令对方感到不被关心、不受尊重。”邱琼说,“但相亲碰到不愉快时,也可以反过来想,它的出现能帮你快速过滤掉一位不合适的人。” 诚然,相亲的确有几率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但如果把它当成一场人间观察的体验,有趣的灵魂继续联系,无味的交往江湖再见,又何乐而不为呢? 龚青春说,他欣赏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95后积极主动的婚恋观:“我碰到过一些年轻人,他们觉得与其被动地等一些有才华、能力的人名花有主,不如趁早主动出击,即使不成功,也不会太往心里去,这种状态就很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