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封面报道 春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做宁波人的宁波也要能做外乡人的新家

毕洽会上,宁波企业的摊位人来人往。严瑾 史旻 摄

    思考:宁波“抢人才”还需要什么?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座城市为什么能够吸引人才,不外乎两大因素:一是,感性的情怀和归属感;二是,理性的产业前景分析与职业规划考量。而后者还往往占了上风。

    要想让在宁波的美好生活,成为珍贵的“情怀”和“归属”,高校的作用当仁不让。据统计,在甬高校2018年毕业生留甬率为44.93%,其中,本科以上毕业生留甬就业比例为42.62%,且这一数据已连续3年攀升。在宁波大学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博士生中,留甬的比例均超过了50%。可见,本地高校为宁波“抢人才”出了不少力。

    不过,这两所宁波本土高校所留下的人才,与宁波最为急缺的产业发展,还可以有更完美的结合。2018年宁波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宁大毕业生流入最多的行业既不是互联网、制造业,也不是金融、外贸,而是教育,尤其以中初教育机构为代表。

    虽然作为朝阳产业的教育足以吸引人才,但相比之下,宁波本土高校人才对产业的输送、科研对产业的贡献以及人才对科研的反哺,这个良性循环圈还可以更大,尤其是和其他“新一线城市”相比。

    杭州,仅一所浙大,每年可以导入3000余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去了阿里、网易,又营造了当地互联网的氛围;武汉,有7所211大学和超过100万名大学生,即便仅有一半留在武汉,也是10万级的体量;至于南京和西安,同样以重点大学见长,工科高校的助攻让产业更完善,综合类高校的指引也能丰富城市的人文氛围。

    如果宁波有更多“双一流”大学,或是类似宁诺的中外合办高校,让“产、学、研”更充分地融合,岂不美哉?从去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10多所科研院所都在宁波设立了高能级创新平台,相信项目落地会让宁波高校更“高能”。

    与此同时,宁波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还需要再度提升。记者在武汉读本科时,班上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学虽然都听说过宁波,但要说“除了青岛、大连、厦门、深圳之外的另一个计划单列市是哪个?”恐怕不少人还是会“一脸懵圈”。更不用说让大家了解,宁波有多“适合生活”,制造业有多发达,港口有多厉害,文化底蕴有多深厚了。

    纵使宁波的城市文化是“低调务实”,但在白热化的城市竞争中,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用陈杏军的话说就是:“周边杭州、南京、厦门等城市的风头过劲,让低调的宁波有点吃亏,如果能让更多人看到宁波的形象,了解宁波的内涵。那么,宁波成为‘人才收割机’也指日可待。”

    作为国内知名985大学的研究生,裘鑫在着手找工作之初,就把家乡宁波作为择业的首要目标,但令她遗憾的是,甬企在外省校招的表现并不夺目。

    “我的学校在外省,从某一方面来说,能跨省招聘也是企业自身实力的表现。在奔走学校里各类招聘会期间,我所看到的宁波企业好像屈指可数。更让我惊讶的是,反倒是我印象中平平淡淡的苏州,组团过来了不少有亮点的企业。”

    当然,难说裘鑫的个人观察就能对宁波企业外出招聘的情况盖棺定论。2019年,市人力社保局将组织本市2200家(次)用人单位,赴全国40个城市、90余所高校开展100场招聘活动,为招聘优秀人才也是不遗余力。但是,这些企业是否能在国内优秀大学的招聘工作中“站得稳”“叫得响”,想必来自他乡的学子,一定比裘鑫更关心这个问题。

    “我觉得宁波可以多跟省外的高校合作,在一些重点大学开招聘会,哪怕无人问津,也可以顺带把城市和企业的知名度打出来。当方太、奥克斯等大企业做宣讲时,还可以鼓励他们在做宣传广告时夹带一句‘我们在宁波’,让品牌知晓度和城市知名度一起提升。”大掌柜运营总监张聪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