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 昨天上午9点15分,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值得关注的是,本次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的地点,没有选在大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现场,而是选择了鄞州区城中村改造庆丰地块整体置换项目的现场。 同样是在昨天上午,备受市民瞩目的“宁波第一高楼”城市之光450米超高层在东部新城正式开工。有报道认为,“城市之光”超高层大楼不仅在宁波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刷新了浙江的新高度。 城市化进入下半场,宁波此刻发力,很令人期待。 1 城市竞争变局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从1800年~1950年,全球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力布局的结果,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标志性的事件是市发改委在2月21日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的2022年近期目标和“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的2035年长期目标。这标志着城市竞争进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时代。 同一天,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情况。会上透露,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的总目标是“努力成为长三角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金南翼”,具体目标是“打造参与全球竞争主阵地、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浙江现代化发展引领极”。“到2022年,大都市区核心区GDP总量全省占比78%以上,常住人口总量全省占比7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各类人才总量超过1000万人,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850公里以上,城市智慧大脑服务面积覆盖面率达到30%以上;到2035年,四大都市区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闻名国际的开放之城、互联畅通的便捷之城、包容共享的宜居之城、绿色低碳的花园之城、安全高效的智慧之城、魅力幸福的人文之城。” 也就是说,浙江要在培育都市圈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格局、三产占比、交通便捷性和同城化、民生指标等方面都要体现都市圈在全省格局中的重要份量。 2 宁波蓄能发力 宁波作为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既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中心城市,也是浙江四大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但从现有数据来看,宁波中心城市的能级并不高。无论是中心城区面积还是城区人口比重、常住人口数量、三产比重,宁波都还需要很大的提升。 根据全省建设四大都市圈的重点任务,宁波都市区重点打造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北翼产业制造大走廊、甬江科创大走廊、环象山港—三门港—台州湾海洋经济平台等功能平台。 本周宁波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交通项目、城市建设项目、产业项目等新消息纷至沓来。顺势而为,因时而动。在城市竞争进入下半场的关键阶段,宁波正在蓄力追赶,推进中心城区能级提升。 推进城市化,首先是要让更多的人口生活在城里、工作在城里、享受城市的便利和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的核心指标。为此,宁波酝酿出台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2月27日,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就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新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放宽市区居住就业落户、拓宽亲属投靠落户、新增投资购房落户。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本周召开的全市交通工作会议透露了宁波大交通建设的新进展。作为最受瞩目的工程,机场新航站楼今年底将投入使用,宁波机场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1200万人次。贯穿江北、鄞州、奉化的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和宁奉线首通段在今年底将试运行。这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有效改善宁波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同时宁波还按照构建“北上南下、东出西进、海陆空互联”的大交通体系的构想,新谋划一批以高铁为主导的快速通道,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助推杭绍甬一体化,努力构建1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 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鄞州区也召开城市发展会议,专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而在昨天举行的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宁波分会场上发布的消息,2019年宁波计划安排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达到288个,与城市化建设直接相关的城建项目就达58个。 建成区面积和核心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目前是影响宁波城市竞争力和能级的指标之一。但随着宁波“拥江揽湖滨海”的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临空经济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的谋划和建设,宁波将有望在城市竞争的下半场扳回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