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OLED的盖头,才发现它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新概念。 OLED的中文名字叫有机发光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分为PMOELD(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技术和AMOEL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后者代表了产业的主流方向,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 LED(传统液晶显示)对于我们来说已再熟悉不过,与其相比,属于第三代显示阵营的OLED有诸多优点,其天生就具有主动发光、柔性、超薄、低功耗等特征,而且能让色彩更加真实和饱满。 如用在台灯上,其光线更加柔和均匀且接近自然光;如用在屏显上,其色彩还原度可达80%~90%,远远高于LED的色彩效果,而且视野至少是180度,也就是说你从屏幕的任何角度看都是亮的,没有阴影。 OLED的诞生颇为偶然。1987年,从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了OLED材料,随后他发表了论文,被引用无数遍。 之后,OLED从理论走向实际产业应用。由日本山形大学Junji Kido教授发明的第一块OLED白光照明屏开启了OLED在照明领域的新起点。 2007年,索尼发布了一款11寸面板的OLED样品电视机,开辟了OLED在显示领域的应用场景,最薄地方仅有3毫米。 实际上,在智能手机上首次应用OLED屏幕的并非是三星,而是诺基亚。 诺基亚2008年发布的新款N85,就采用了OLED屏,色彩表现超过当时的旗舰款N96。 在电脑上最先应用的是联想,2016年,联想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OLED笔记本电脑。 至此,OLED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2017年,广州塔与LG Display首次跨界合作、共同开发了视觉互动体验项目——由144块OLED面板组成的全球最大规模的“OLED隧道”;而世界最大的OLED屏,则位于迪拜。 事实上,近一两年发布的手机,有超过50%都换上了OLED显示屏,但这些应用于终端的屏幕都是刚性OLED显示屏。直至近期,可折叠终端的问世,才将,真正应用于产品之上。 B 柔性OLED为何姗姗来迟? 不可否认,折叠手机确实再次点燃了我们对手机的想象力。 那么,柔性OLED为何姗姗来迟,是什么成为广泛应用的“拦路虎”呢?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曹鸿涛研究员认为:“柔性、刚性OLED器件的发光科学原理是一样的,柔性的难点主要是工程技术问题。” “OLED单器件是一个三明治结构,传统的OLED器件采用刚性的玻璃作为基板,而柔性OLED采用的基板是柔性的,由于形变自由度较大,甚至发生反复弯折,OLED的性能会发生漂移乃至失效,同时隔水、隔氧手段也要跟上。”曹鸿涛说,工业上整个过程仅蒸镀工艺都要7层左右,对材料一致性要求极为苛刻。 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宋伟杰研究院看来,OLED技术本身经历30余年的发展,其实已经相当成熟,可折叠手机等终端的出现只是将其柔性的天然特征实现有效的应用,对OLED技术本身并无太大的挑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手机上的其它部件与可折叠的屏幕进行适配。如触控单元在弯曲面实现精准感应的技术较难,在小尺寸屏幕上实现更会增加其集成难度;再如手机屏幕最上层的盖板材料也要更换成柔性透明材料,一般用的是一种叫透明聚酰亚胺的材料,这些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才是整个环节里非常巨大的挑战。 “因为工艺的问题,产品良率是OLED面板尤其是柔性OLED面板最大的问题。”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器件部汤经理说,“若是产品良率可以得到提升,成本的快速下降会推动柔性OLED显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宋伟杰也认为:“如果成本进一步降低,OLED屏有较大可能性会成为手机终端显示的标配,比如拿拖拉机和汽车对比,二者都可以代步,但汽车就要更先进一些,所以大家也就会选择汽车,OLED只要量上来了,成本就会下降,它能否普及,问题只能在企业层面进行解决。” 在汤经理看来,国内OLED面板做的相对较好的是京东方,根据官方发布数据,其综合良率已经可以达到70%,但能大批量生产柔性OLED面板的厂家目前还没有。即使是三星,GALAXY Fold的年销量规划也就在100万台左右,无法和正常的销量进行比较,主要还是柔性屏的良率难以提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下转A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