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观察家 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约车出租车博弈 谁会笑到最后

    “刚上车,司机递来一张二维码”

    几天前,王珏用滴滴打了一辆出租车,刚上车就碰见一件“稀奇”事。

    司机让她把滴滴订单取消了,并递过来一张二维码,说扫一扫就能有最高8元的优惠。王珏没多想,按照司机说的步骤做了之后,页面弹出了一个她不太熟悉的名字——首汽约车。

    而后,这个APP便一直躺在她的手机里,偶尔想起来了打趟车,多多少少都能减免几元。她觉得,只要有优惠,用哪个平台不是用呢?

    记者了解到,宁波目前共有十余个网约车平台,且大多都把目光盯牢了出租车领域,因为一个天然的优势——出租车合规以及专业化的运营。

    忻文儿说:“打个比方,网约车相当于网店,传统车相当于实体店,实体店里买东西总归比网店放心。一旦乘客在乘坐出租车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都能找到运营公司、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我们有着严格的管理体系。”

    十余个平台里,首汽约车是行动最早的。2017年8月,首汽约车宣布在南京、青岛、佛山三城上线出租车业务。一年后的9月20日,首汽约车才在宁波开通出租车服务,截至目前,共有8231名司机注册,基本实现宁波出租车司机的全量接入。

    而嘀嗒进入宁波比首汽稍早,是在去年的5月4日。嘀嗒从2017年10月在北京上海试点开始,就明确了出租车这一主攻方向,将其网约出租车的布局逐步延伸到全国80多个城市。

    哈啰虽然不做打车业务,但出于用户在短、中、长途出行上的需求,它以平台形式接入嘀嗒,依旧是全国80多个城市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哈啰打到出租车,也包括宁波。

    就连滴滴也重新审视其出租车业务来。2018年11月9日,滴滴方面称:“与出租车行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接下来要促进巡游出租车和整体共享出行行业的加速融合,并且已经与150家出租车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不消说,还有易到、曹操、神州等平台,都曾“试点上线”或是“短暂上线”过出租车业务。忻文儿坦言,以前是出租车司机找平台,希望通过平台赚钱,现在更多的是平台找上门来合作。

    “风水轮流转了。”

    有意思的是,上述这些网约车平台的公关辞令中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为出租车业务赋能”,赋能的方式老旧却有效——地推团队配合司乘补贴。

    据首汽约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出租车业务自宁波上线至今,乘客可以享受每日首单立减3元~8元的优惠政策;而接单的出租车司机,一般每月可获得1000元~2000元的接单补贴,优秀司机单月收入能够提高50%以上。

    嘀嗒出行为宁波的新用户提供了最高36元的新人大礼包,内含多张出租车优惠券;而司机在第一周内,前2000名注册的可获得冲单奖励翻倍,即每日满三单奖励30元,满5单奖励50元,满8单奖励100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补贴的力度对平台切入出租车市场的效果,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忻文儿告诉记者:“宁波一直以来就有95128电召和95128打车APP,但由于没有补贴,所以老百姓知道的不多。目前每天的订单量能保持在3000单左右,完成率98%,完单量多的司机也可以获得奖励。”

    同时,他也承认,再怎么奖励,95128要跟烧钱的平台去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都是好猫”

    开出租车现在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少出租车司机向记者还原了他们的“高光”时刻,那时候,市面上还没有一辆网约车。

    鄞州峰达客货运输服务站的何非一天跑下来,最高做了1900多元毛利,“我记得很清楚,从兴宁桥到黄鹂新村一段路,光三公里就做了两百多元,人上了下,下了上,走到哪里都有人招手打车,平时一天六七百元还是有的。”

    林京是宁波中北汽车客运有限公司里做了十六年的老“的哥”了,在他印象里,平均每天也能做到四五百元毛利。

    忻文儿则给出了更为形象的出租车司机群像——虽说做得累些苦些,但他们往往月入八千元到一万元,比当时不少行当的工资还要高,“因此也吸引了不少老宁波人,用一口流利的灵桥牌普通话揽八方来客。”

    直到互联网约车平台以一种全新的业态“杀”入出行打车领域。

    这些受访的出租车司机普遍反映,当平台上线快车、专车、顺风车等业务后,他们的收入“直线下滑”,一天的毛利也只有一两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情况也碰到过。他们眼中的平台是这样的:以出租车为入口揽客,进而推广平台的其他网约车业务。

    确实,在这个过程里,用户的出行打车习惯被完全改写,人们很少会站在路边去招手拦一辆车,即使是打出租车也都会掏出手机,输入起始地和目的地,等着司机打来电话。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外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一方面,传统出租车行业通过降低承包费、开发95128APP等举措谋求生机;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在向好,互联网约车平台相继入场,市场不再一家独大。另外,滴滴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网约车和驾驶员之后,其低价模式遭遇挑战,过去人们所享受到的移动出行的红利也可能将不复存在——当网约车的价格与出租车的价格近乎持平时,这批乘客开始回归出租车。

    倘若所有平台能在同一个规范的赛道里竞争,对平台、对乘客、对出租车、对网约车而言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记者打出租车,常常能看到一个现象:司机的方向盘边左左右右悬挂着至少两部手机,分别接来自不同平台的单子,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的哥”操作起智能手机来,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们说,所有平台大同小异,一个摸索会了其他全会了。

    宁波东方巴士服务有限公司的“的姐”吴香一语道破了司机们对平台的看法,推广哪个平台有优惠、能挣钱,他们就做哪个,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都是好猫。“比如首汽约车的平台每天都会发信息给我们司机,接一个单子能奖励多少,推广一个客人能奖励多少,做得好一天能有三五百元的奖励,冲着这三五百元我们都很拼。但实际上,做不到这么高,因为单量不够大。”她说。

    就吴香平时接的单子而言,最大的单量仍来自于滴滴,诸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支付宝、微信都接入了滴滴,用户量大意味着他们能接到的单子也多。

    不过,2017年9月4日滴滴对出租车接单规则进行了改变,在原有的抢单模式基础上添加智能派单,滴滴的智能派单会给出租车司机发送最远3公里左右的订单,出租车司机每天可以无责取消3次,在第4次取消时则会强制停止接单。这种模式也引起了部分出租车司机的不解:“两到三公里的单子,我开过去也要两三公里,不合算。”

    但不管司机对平台的体验如何,他们大抵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当前,出租车生意好不到哪里去,也差不到哪里去,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至于历史会不会重演,我们不确定,也不敢确定。”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非、林京、吴香均为化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