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财富 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为茶港”,不能只留在故纸堆里

东钱湖旅游学校学生参赛照片。

    记者 朱一诺 通讯员 麻子明 仇丹娅

    “一县一品”无论在模式上还是在接受度上都有良好表现,但单靠各区县市的力量,“一县一品”的产量和推广力度都有限,要销售到全国乃至海外,也有限。那么,宁波是否可以将各区县市品牌整合起来,打造统一的“宁波茶”品牌?2011年,宁波也尝试过,但收效甚微。实践证明,将宁波的茶叶品牌统一为一个品牌的这条路,很难走通。

    竺济法认为,宁波茶产业与浙江绿茶产业大同小异,但宁波茶历史有独特亮点,宁波茶文化有大量文章可做。

    挖掘历史故事,做有文化的品牌

    要想打响宁波茶的名气,必须要做有文化的品牌,宁波每一个茶叶品牌背后也确有故事可讲。

    望海茶是如此。

    据《嘉定赤城志》《宁海县志》及宁海越窑遗址出土的北宋茶具考证,宁海产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距今已有千年。

    宁海茶山,镶嵌于东海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相传在宋宝元年间(1038年—1040年),就有一白衣道者在此山中种茶,后来僧人宗辩携宁海茶山茶入都,献给著名的书法大师端明殿学士蔡襄,蔡谓其品在当时的越州贡茶“日铸”茶之上。名不见经传的宁海茶山茶,自此闻名遐迩。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山茶有道家种茶、释家送茶、儒家赞茶的独特历史,将儒释道与茶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昔日茶山茶,今日望海茶。清代,宁海县深甽镇马岙望海岗海云寺的主持想在寺前栽种茶树,便慕名前往茶山,将18穴茶籽引种至望海岗,望海茶由此得名。

    太白滴翠也是如此。

    鄞州茶园主要分布在太白山、白岩山、大梅山一带,“太白滴翠”之“太白”便取自太白山。太白山位于鄞州之东南,自古便盛产佳茗,陆羽《茶经》所记载的明州茶产地鄮县榆荚村,距离太白山直线距离仅20余公里。宋宰相史浩有诗云:“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宋文人舒亶曾评太白山茶曰:“灵山不与江心比,谁会茶仙补水经”;清代李邺嗣诗云:“太白尖茶晚发枪,濛濛云气过兰香”,都可窥见太白山茶之优异。到了清乾隆五十三年,《鄞县志》记载,“太白山为上,每当采制,充方物入贡”,可见此时太白山茶已成为贡茶,名声更盛。除此之外,太白山还是海上茶路的名山重镇,茶籽经由僧侣自天童寺带向日本,太白山的茶以及茶文化也经由日本茶祖荣西、日本曹洞宗创始人道元传至海东,发扬光大。太白山茶的知名度毋庸置疑。

    集太白之灵韵,成人间之滴翠。好茶离不开好水,“太白滴翠”之“滴翠”取自宋代史浩的“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这一诗句,富有动感和生命力,好似在初春日出之时,踏着清晨的一缕缕云雾采下青翠欲滴的茶叶,给人新鲜之感。

    梳理宁波茶文化故事,亮点众多。

    早在七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河姆渡的先民就已用原始茶解渴、充饥和保健,还讲究茶具和用水。

    汉代,四明山上已传有茶事,被西晋时洛阳道士王浮伪托东方朔所写的《神异记》记载。其中,虞洪山中遇丹丘子指点获得大茗的故事,就发生在今余姚梁弄镇道士山白水冲上。

    隋唐书法家虞世南,是宁波余姚人,他编著的《北堂书钞·茶篇》,搜集了12则茶事,是重要的文摘类著作。

    宁波慈溪上林湖遗址,是极具代表性的越窑遗址。唐诗盛赞越窑青瓷茶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茶圣陆羽高度评价青瓷茶碗,“类玉”“类冰”“青则益茶”,宁波茶具也有很多典故可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由于佛家、道家念经修行之时都需要饮茶来提神,历史上许多茶最开始都是从寺庙中种出来的。而高僧们大多文采斐然,能够吟诗、作文,茶便通过他们的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因此,儒释道在茶文化传承中拥有极重要的地位。唐宋期间,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佛,便从宁波带去了大量茶籽、茶叶、茶具。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在1958年所作的《采茶舞曲》,传唱甚广。琴棋书画诗酒茶,提起茶曲,这首耳熟能详的江南曲调定会跳出脑海,增添闲趣,但很多人有所不知,周大风乃是宁波北仑人,也与宁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这些故事,都是支撑宁波茶品牌的宝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