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凌琳 第四套人民币4月30日将结束集中兑换啦! 看到这则消息,市民周女士第一时间从阁楼里搬出了出嫁时置办的樟木箱子,从箱子最底层翻出了一沓崭新的纸币。印有四位领袖和井冈山全景的百元大钞,排列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画像及黄河壶口瀑布图的50元券,背图为珠穆朗玛峰的10元钞以及以长江巫峡的5元钞…… 20元压岁包曾是不小财富 第四套人民币从1987年4月开始发行、流通,一直到停止流通,长达30年有余。 “相比如今动辄发电子红包,过去红包似乎更具仪式感,这些新钞是我特地从银行换过来,用于每年的压岁钱以及各类人情往来用的。这套人民币发行之初,我们家的月收入还不到300元,但在左邻右舍间已算得上是土豪了,孩子们每人每年大约可以收到两张崭新10元钞包成的压岁红包。要知道,那时候,鱼肉虾蟹都才几角钱一斤,钱包里日常所需的买菜钱不过几元而已,20元的压岁钱对于孩子们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说起这沓钱,64岁周女士感触良多。“当然,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压岁红包中就多了50元、100元的面值,一直到这套人民币不再流通,剩下了这3810元。”周女士将它们连同回忆压进了箱底。 而这套人民币对于80后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它,恰巧见证了80后的成长。 “念小学那会儿,很多伙伴兜里都少不了‘叮叮当当’地装上几个硬币,上学路上买个豆浆油条当早餐,放学路上,再花上几角买个棉花糖。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牡丹图案的1元硬币,还是梅花图案的5角硬币,抑或菊花图案的1角硬币,拼拼凑凑的,都能变出各种零食,成就童年的乐趣;长大一些,我们开始从父母那里要来更大面值的钞票,自己去书店买书,上街买衣服;再后来,我们参加工作,自己赚到了第一张‘蓝精灵’……”一家网络公司老板小飞小心翼翼地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第四套人民币百元钞。他告诉记者,即便是今后无法再兑换了,他也将珍藏这张钞票。 仍有41个网点可继续兑换 据记者了解,去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便发布了公告,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和1角硬币在市场上流通(1元、5角硬币和1角、5角纸币仍可以继续流通)。换句话说,这些版别的人民币不再具有法定支付效力,卖方有权拒收。 不过,人行同时确定了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为第四套人民币集中兑换期,期间,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网点都设立了“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券别兑换业务专柜”。市民可随时前往,无论金额大小,都可将手中余留的第四套人民币悉数兑换成现有的可流通版本人民币。 银行人士表示,由于第五套人民币发行至今已有近20年,两套人民币同时流通已有相当长时间。所以,市民手中有意流出的第四套人民币数量已然不多了。 据银行反馈信息显示,除个别上万元金额的客户外,小额兑换者寥寥无几。反而有市民表示,能否用第五套人民币兑换第四套人民币留作纪念。 据记者了解,银行收入的旧版人民币均会第一时间上交,旧版人民币只进不出。 集中兑换期结束也不意味着第四套人民币就兑换无门了。人行宁波市中心支行人士表示,集中兑换期后(即今年5月1日起),由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系统负责后续兑换。据悉,除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分行营业部,鄞州银行总行营业部、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营业部外,我市北仑、镇海、慈溪、余姚、宁海、奉化、象山等地都仍有兑换网点,共计41家。 人民币收藏门道多多 事实上,早在去年第四套人民币停止流通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精明的市民就已动起了收藏的念头。无论是经历了人民币三次改版的60后,还是伴随其成长的80后,倘若这套灌注着情感和回忆的人民币能够带来保值增值,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 “都说老版的人民币能够增值,如今第五套人民币已经用了快20年了,再过20年,我留下的这3810元各种面值的第四套人民币说不定还能增值呢。”周女士笑着对记者说。 放眼当下,收藏市场上在售的第四套人民币全套价格低至200元不到(全套面值168.28元),但高的要数千元,这对于非专业藏家而言确实一头雾水。 对此,资深钱币藏家刘先生表示,旧版人民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价值多少,还是有不少讲究的。首先,零散的几张第四套人民币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收藏意义,尤其是一些残旧币,还是建议尽早前往银行兑换;其次,该套人民币中相对更有收藏价值的是100元、50元、2元、2角这四种券别;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第四套人民币分为80版和90版,而真正具备较高收藏价值的只有80版。 以目前最炙手可热的80版50元面值为例,品相好的单张价格已涨至2000元左右。此外,同样是80版的被称为“绿钻”(因在荧光灯下,纸币上的“田”字图案发出绿色荧光,看上去像绿色的钻石而得名)的2元纸币目前价格也较面值翻了30倍左右,“身价”涨到近60元。 当然,除了这些,纸币的收藏价值与品相、连号、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业内人士表示,普通市民若要收藏,务必谨慎,尤其警惕不法分子以“权威认证”“特殊号码”“错版币”“限量发行”“高价回购”等虚假信息为诱饵的钱币收藏骗局。当前市场上,旧票翻新、低质高卖,甚至残次票修补的现象不在少数,收藏者务必要擦亮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