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一诺 毛建军,1984年出生,浙江温岭人,毕业于宁波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践型先锋建筑师,2012年创立常态建筑设计事务所。目前从事建筑、室内设计工作,同时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2008年,毕业设计《可“编译”建筑》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第一名),先后加入德国HPP、英国ATKINS等事务所,参与并主持过一系列的城市综合体、酒店、商业等项目。 设计作品松江深坑酒店,曾获2011MIPIM未来建筑金奖;作品上海二更呆住(酒店),获2018 Durex Guide(一星)。 著名的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位于上海市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的天马山深坑内。这一海拔负88米,于采石坑内建成的自然生态酒店,创造了全球人工海拔最低五星级酒店的世界纪录,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这一依附深坑崖壁而建的恢弘建筑设计,就有设计师毛建军的参与。 2012年,工作四年后的毛建军创立了常态建筑设计事务所,践行了他大学时的创业想法。为何选择创业?毛建军说:“一方面,我对自己的设计有信心,相信我的设计能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用行动去实践个人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理解。” 毛建军与设计的渊源由来已久。他的父亲从事园林设计,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在毛建军看来,人和建筑是无边界的自然状态,而不该是生硬的。“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把握平衡’二字,尽可能不急不躁、不慢不紧。我认为,设计不是个人的东西,而应当回馈社会、生活,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取得胜利平衡。” 本次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毛建军选送了题为“Ronease·融”的作品,希望呈现场景化与城市社会自然环境相贴合的内容。毛建军说,佛罗伦萨国际设计双年展的其中一个维度是对宁波城市魅力的展现,“宁波宜居宜生活的独特定位,恰与我们小资、有情趣、为生活焕发新生的理念相契合。”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2019年宁波文博会在“一带一路”主题馆邀请了意大利作为主宾国参展,引入达芬奇数字艺术展、手稿模型展览和佛罗伦萨(中国)国际设计双年展,以期推动中国设计艺术家走出去。 本报特辟“设计宁波”专栏,聚焦本土优秀设计师和策展人,寻找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案例。欢迎自荐和推荐,资料可发放到邮箱83714615@qq.com。7月,我们相聚佛罗伦萨(中国)国际设计双年展。 参展作品:这一设计项目即二更酒店中的22间客房,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三号建国公馆,与八号桥创意园区临街而望,楼下是壹号美术馆,旁边脚程两分钟便是白玉兰剧场与音乐现场,韬奋纪念馆隔街而望。 毛建军从三个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了解读: “在魔都”,表达在上海有这样一处东方韵味的下榻所,仗室二十二间,没有庭院,没有造景,身在闹市,不加掩饰,简简单单,遇见本真,可以随时发呆的住所。 “在市井”,传达酒店虽小,但自我完整的内涵,通过对内部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在互不影响的前提下将一连串功能性用房串联在一起,与客房动静相对,二者间形成了特色的走廊。其中,酒庄、钱庄、书院,应有尽有,让房客体验到古代市井生活。 “在桃园”,意味着在设计中尽可能选取最原始的材料。现浇筑的白色混凝土浴缸和台盆、橡木打造的家具、青石板铺地、一尺草席、一束干枝,过眼之处,大片都是温暖、坚实,且皆是自然的馈赠,使民宿处在闹市之中也可以感受纯真、自然。 毛建军用“和谐”二字概括“Ronease·融”这一作品,它是对比与冲突、复杂与简单的矛盾体的化解,是能使人这一灰色的复杂体静下来的空间。 设计理念:一壶茶,一篓鱼,一局对奕,一幅字画,一曲琴声,若想静一静,不必去远方——营造“融”的东方空间意境,以喧嚣与静谧、市井与大隐、对立与统一的设计哲学为出发点,运营橡木、混凝土、草席与玻璃,钢、铝、透光板,风、阳光,希望从人的角度出发,回到人的本源,回归舒服、亲切、自然的状态。 灵感来源:毛建军老家在风光秀美的浙江,山影重重、光影交错,竹林深深、迷蒙渺远,这样的自然景致给他带来了不少灵感。 毛建军回忆到,二更酒店项目自2016年起设计,历经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如今已运营了两年。当时,他受朋友委托,思考如何进入新的酒店行业,如何打造不同的定位,如何将轻奢酒店和五星级酒店差异化。同时,他既要解决项目本身是商务楼的硬件难题,又要在有限的工期和预算内营造出理想的场景。经过反复推敲和大量精力的投入,与运营方共同探讨设计后,毛建军选择了和东方哲学理念相关的设计手法,意图唤起深处闹市中的人对静的回归,以及人基因中自带的与自然相融合的内心渴求。 十几年的工作实践,让毛建军拥有了在巨量的信息流中抓住细节和灵感的超能力,而即便世事纷杂,他依然坚守着自己所坚守的。一直以来,毛建军都坚信,设计不应该脱离运营,只有真正落地的设计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否则维度太过单一。而他在从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恰也在于此。 “很多时候,设计师思考的东西和客户的需求是错位的。回看30年前的设计,大多不急不躁;反观十几二十年前的不少设计,却掺入了许多浮夸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这就是设计师与客户需求间矛盾的体现。”毛建军说,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把握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