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变成网红电商 除了颜值 还要什么?

    网红孵化,忧伤还是快乐?

    关于网红孵化模式的争议一直未能停息,今年四月,国内知名网红电商如涵控股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更是将其商业模式推上风口浪尖。

    公开资料显示,如涵控股成立于2001年,旗下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红人经济、营销推广和电商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先花钱打造网红,然后让网红开店赚钱变现。近年间,其孵化的网红代表有张大奕、大金、虫虫等。

    生意场上的事,很难用“简单来说”来解释,看似风光的如涵,仍然难掩年年亏损的尴尬。作为“国内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上市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便破发,比发行价下跌了37.2%,并在5个交易日内持续下跌,至5月21日,如涵控股每股仅为3.6美元,较发行价已经跌去71%。

    “娱乐圈纪检委”王思聪对此直言不讳:“如涵的网红孵化、网红电商、网红营销模式说白了没有验证成功,也没有证明自己可以培养新的KOL(意见领袖)。”

    理论上讲,商家在各大社交平台需要流量,网红又自带带货能力,两者一拍即合,赚钱应该很容易,为什么孵化网红的路就那么难走?

    在各种分析中,两个因素成为以如涵为代表的网红电商机构被看衰的原因:一是对于顶层KOL依赖程度过高,例如张大奕这样的“头牌网红”连续三年支撑了如涵近一半的营收;二是市场支出过高,如涵销售和市场支出达1.58亿元,占总净收入的百分比从2018财年前三季度的14.9%增加到第一季度的18.5%。这也不免让王思聪发出嘲讽:“花那么多营销费用,KOL的意义何在?”

    为了逃离许多MCN机构陷入的泥潭,亮剑互娱在业务布局中,尽可能将“网红孵化”与内容创意、校企合作等元素连接起来。在王志强团队的设想中,通过在高校内设立创客中心,亮剑可从宁波高校起步,逐步吸纳6000余个主播,这支“后备军”同时具备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优势。

    理想是美好的,但与此同时,王志强也坦言:“‘烧钱’的基因还在那里,我们已经在对接一些资本的引入,我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限,就看亮剑能否顺利度过这两年。”

    在许多MCN士气不足的另一头,还有一支队伍在悄然入场。去年,随着李佳琦横空出世,欧莱雅公司和MCN机构美one联手推动的“BA(导购)网红化”项目也走到台前。

    这个项目从网红电商的本质出发,从交易的核心环节切入,直接在大量的BA中挑选专业人才,并辅以线上的运营,打造自己的电商体系。

    美ONE创始人戚恩侨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中国有上百万潜在的时尚达人,其中包括模特、淘女郎、歌手、演员等各类文娱业从业者,这些人在变现上依赖传统的广告模式,却很难在电商变现上突破。“不是每个模特艺人都能成为张大奕。要变成网红电商,除了颜值,更重要的其实是电商应具备的销售能力,这个转变很困难,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从在没有边界的素人范畴中“押赌注”,到直接锁定与商品关系最密切的素人人群加以观察,美ONE似乎也在为广大的MCN机构,打开一条降低“无底投入”的新思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