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谨 “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有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内有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开放。” “这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则思变,压力会迫使我们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只要我们这些宝贵的企业家精神,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中国经济的前景就大有希望。” 5月24日,许小年现身宁波。面对众多企业家,这位以直率敢言、观点犀利著称的“刀锋”经济学家,依然保持一贯风格。从阿里、腾讯谈到海底捞,从老干妈辣酱谈到人工智能新风口,从华为谈到中美关系……在冷峻分析的同时,又不乏幽默和自信,让人对后工业化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出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1 后工业化时代的挑战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但这也是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许小年去年应邀参加甬商峰会时的论断,声犹在耳。 时隔半年,这一次他在宁波市经信局主办的专题培训班上的演讲,定下了同样的基调:面临内忧外患之际,更需要我们的企业创新驱动,需要我们的政府转变职能。 许小年认为,虽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中国奇迹”的说法仍需理性。因为回望世界现代史,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在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时,都会普遍地出现经济的飞速增长。 那么,近几年为何中国经济增长迈入了“新常态”? “我们已经从工业化的进程,走到了后工业化时代。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模式,今天可能完全不适用了!”许小年说,而这个分水岭,大约在2008年就开始出现了。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驱动。土地、资金、项目、社会关系网……企业发展靠的是资源整合能力,谁能整合到更多资源,谁就能依靠投资扩大再生产,甚至“躺在风口上赚快钱”。 但到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已经低于GDP的增速,出现产能过剩。风口没有了,再也不能只靠资源就坐享其成。企业只有通过创新,不断开辟市场,才有发展的可能。 “我们宁波乃至中国的很多传统企业,强于制造、强于成本控制,但我们弱在研发、弱在创新。表面上看,我们的挑战来自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这才会造成经营和管理的困境。” 同时,许小年认为,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员工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这才形成了拉动经济的另一驾马车——“消费”的可能。要是想继续扩大消费,企业更要靠创新驱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工资,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消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