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这里,能否用高校来连接世界

    文化传播

    未来,宁波与中东欧的高校合作还能往哪个方向走?前文中的三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目标——“文化先行”!

    平心而论,目前中国对中东欧,至少在高校层面,了解得并不深入——

    王波深有体会的一点是:一些中东欧高校的科研水平非常高,“像维尔纽斯大学的土木专业,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里能排到第90位,比中国的东南大学更靠前,与北大浙大相当”,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若想推进一些产业科研的合作,往往会碍于语言文化的阻隔,带来巨大的沟通成本。

    Emilian更是幽默地说,“很多中东欧的高校都始建于十四十五世纪,排名也很靠前,费用也比西欧便宜很多。所以,像中东欧亚的一些医药类专业,每年都能吸引一批韩国留学生。但是,中国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们,大多并没有听说过它们。”他还补充道,中东欧大部分高校都是英语授课,且多为欧盟成员国,如果去那里留学,还有机会去其他欧盟国家交流交换。

    同样地,中东欧对中国,同样处于慢慢了解的阶段——

    几位老师普遍提到,一些中东欧的专家、学生刚来宁波时,都会发出惊讶的感叹。当看到南部商务区的高楼、飞速运行的高铁、“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的基础设施时,都会意识到:原来中国和他们的想象大有不同。

    Emilian认为,增进双边了解,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事,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慢慢带来改变。这正是高校之间通过师生交换、访学游学,所能实现的意义:

    “假设一位中东欧的学生来到宁波交换,当他提起中国时,想到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象的人:是他和室友一起自习的经历,是他和朋友去海边旅游的片段,是他与宁波建立的深厚感情。他将不再用先入为主的印象看待中国,而是从现实的感受出发。长此以往,两地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就慢慢建立了起来。”

    莫莉莉的感受是,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宁波本土高校,在师生交换的过程中,需要有“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和担当,“向中东欧国家介绍中国的真实状况,来展现一个客观、全面的中国。”在这一方面,万里学院起步很早,连续三年都有派教师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开展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讲座,抑或是长达半年的访学,向当地学生教授汉语。

    “近两年,我们还为各级各类国际赛事、会议输出了小语种服务志愿者,服务了近千名外籍人士:浙洽会、中东欧教育博览会、中俄国际象棋对抗赛、APEC会议……都有我们学生的参与。这对他们个人阅历的增长,和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都非常有意义。”莫莉莉说。

    宁波的各大高校,都在为宁波与中东欧之间的文化传播搭建桥梁。2016年,全省首家波兰语言文化中心落户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随后该中心又在两年后举办了文化活动“波兰周”。今年下半年,除了宁诺的“全球丝路研究所”外,宁波工程学院还在计划同当地高校共建一所克罗地亚或斯洛文尼亚的国别研究中心,继续投入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计。

    Emilian建议,要想促进“17+1”的人文交流,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譬如,地方政府是否可以对中东欧留学生、交换生减免学费、增加奖学金?我们是否需要加大对中东欧高校的推介,来“说服”更多中国学生和家长了解它们?

    至少我们可以肯定,高校的纽带,无疑会让宁波与中东欧17国之间结下更深的印记。在这纽带的两端,正是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深深的连接。

    相关链接

    2019年QS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学中,共有19所高校来自中东欧十七国(右表),而中国大陆跻身该榜单前500位的高校为18所。可以说,榜上有名的这些中东欧高校,从排名上看,与国内Top20的知名985高校旗鼓相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