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斌 6月17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与11年前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在这次地震造成破坏之前的几十秒内,四川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已经陆续收到了通过广播电视机构和各种终端设备发出的提前预警。预警倒计时结束之后,震感如约开始强烈起来。 “通过预警系统,增加了市民的逃生机会。”宁波市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周浩波介绍,这次宜宾拉响警报的系统,是由四川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立的大陆地震预警网。 那么,这套预警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预警系统的原理十分简单,就是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周浩波坦露,电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5千米,地震预警就是打电波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预警仪探测到地震波后,以电波的形式传到地震预警中心,地震预警中心分析处理数据后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出预警信号。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 “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63%。目前,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周浩波说。 记者了解到,宁波虽然属于少震弱震地区,但也不可大意。周浩波介绍,宁波盆地大多处于软土地基,软土地基对远震的影响有放大作用,所以,处于高层建筑上的人较容易感觉到。“对于这种程度的震感,市民无须担心,宁波市大多建筑物都是按抗烈度6度标准来建造。” 那么,宁波不需要此类预警系统吗?答案是否定的。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积极投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中,承担着改造5个国家基准站和新建1个国家基本站的任务。其中,改建的基准站分别位于余姚市梁弄镇、鄞州区章水镇、江北区庄桥街道、宁海县长街镇、北仑区新碶街道,新建的基本站则位于镇海区招宝山街道。 “目前,预警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我市将先行改造一个基准站并新建一个基本站。”周浩波表示,按照国家地震预警工程总体进度安排,2020年要初步形成速报能力,2022年全面形成预警产出能力,“宁波则大约2021年完成改造与新建任务。” 据了解,宁波地区地壳结构稳定,地震较少,国家的预警基站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虽然地震预警系统有着不凡的效果,但也是有缺陷的。“这个系统的缺陷正来自于其原理本身。”周浩波表示,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而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 “地震预警系统应用还受到台网条件、技术发展及震源所处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6亿人口,但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仅4%左右。”周浩波说,虽然存在不少困难,但地震预警系统经过不断优化,未来一定会给人们争取到更多的逃生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