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瑾 又是一年高考揭榜时!3.8万名宁波考生正在期待并规划着自己理想中的高校生活。 据资料显示,浙江省 2017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省内生源约24万人,其中有3.2万来自宁波。而按照2013年宁波4.3万余人参加高考计算,有近80%的宁波考生会选择省内高校! 可见,省内高校还是宁波学子的首选地。因此,我们尝试从省内部分高校公开的数据,看看哪家高校对人才培养最舍得花钱?毕业后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怎么样?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钱景”更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宁波三所高校家底相对富足 高校的经费预算是衡量高校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预算支出,意味着高校在师资、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有多少投入。那么,浙江哪些高校财力最富裕呢? 今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省级部门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总表》。在预算支出这一项中,浙江大学有着总计127亿元的绝对优势,在全国排得上“TOP5”。 省内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浙江工业大学23.5亿元、浙江师范大学20.7亿元、宁波大学20.6亿元。将这三所高校的预算支出放到国内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榜单中,也能排到60位前后,与一些“211”高校旗鼓相当。 这些预算都花在哪儿了?省教育厅还公布了财政拨款重点项目的预算支出。其中,最“富裕”的浙大,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两方面分别获得了3.2亿和5.3亿元的财政拨款。 作为省属重点大学的浙工大,今年获得了在科学研究领域不输于浙大的财政拨款,高达3.8亿元;温州医科大学则获得了4.6亿元的条件保障与支撑经费,预计会在办公、教学、科研条件方面发力;宁波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一笔高达3.6亿元的支持,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 尽管经费支出不会立竿见影,但有长久的利好:当这一级的新生迈入上述高校,他们高薪聘请的优秀任课老师、图书馆购买的藏书和数据库、实验室里崭新的设备器材、修缮后的宿舍和教学楼等等,都可能会受益于此。在报考前对高校“货比三家”时,不妨也看一眼它们的预算支出对比。 如果说预算支出直接关乎到师生的“用户体验”,那么高校的预算收入,则是其“安身立命”的实力象征。 有趣的是,不少省内高校总收入中,上级财政拨款占了一半以上。但也有不少高校,正在开放多元地面向社会获取财力支持,其中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表现尤为可观:省里的财政拨款,占其预算收入不到25%。 也就是说,这些高校对财政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在经费方面更加“自由”,或凭本事靠科研实力“吃饭”,或能够团聚一批海内外校友慷慨解囊,有的甚至还有投资、经营等其他业务。 宁诺逾八成毕业生海外留学,居全省首位 大学本科不过是职业生涯开始前的一小段。如今,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毕业后会考虑进一步深造,以开拓眼界,增加求职的竞争力。 那么,浙江高校中究竟哪家的本科生升学率最高呢? 答案有些出乎意料:在去年全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前10的学校中,毕业生升学人数规模最大的当属浙大,但升学率最高的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光是留学深造的本科生就有83.4%,几乎净一色选择出国留学,而且81.7%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强名校。 在家境允许的前提下,如果有意向在硕士阶段进入牛津、剑桥等世界顶级名校,宁诺就是一块从录取率上看,不输给“清北”的敲门砖。同时,在这些宁诺毕业的“留学党”中,95%都会学成归国。 浙大的升学率也达到60.3%,其中境内升学为37.44%,出国留学为22.86%;浙工大的升学率为31.68%,其中境内升学率达25.30%。而省内其他高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均在20%上下。 哪些行业是毕业生集聚高地? 再来看看这些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我们比较了5所杭甬高校本科毕业生留在“沪杭甬”的人数,结果发现:在杭高校毕业生,愿意留杭州的比例明显高于宁波;而宁波高校毕业生也更倾向于留甬,“留甬率”普遍在40%-50%之间。另外,浙大、浙工大的毕业生留在杭州工作的人数约为宁波的10倍。看来,高考志愿“选城市”会影响最终的工作地点,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此外,在赴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比较中,省内只有浙大的毕业生超过宁波的高校毕业生,且近三年留沪的人数和比例均有下降。在其他省内高校中,毕业赴上海工作的仅100余人。这也印证了智联招聘报告中“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开始低于“新一线”的走势。 当我们详细比对这些杭州、宁波的热门岗位,则不难看出两地明显的差距。最受毕业生青睐的,仍然集中在: 以华为、海康威视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网易、大华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以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金融行业。而这几个高薪、热门行业,除了舜宇光学、宁波银行等个别头部企业外,几乎都是宁波的短板。 不过,宁波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这也是宁波高校毕业生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以宁波大学为例,老牌制造业名企如公牛、得力以及奥克斯、海天塑机、拓普集团,每年都会向该校招录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哪些专业最有“钱景”? 无论将来是就业,还是升学,多数人最终的盼头不过是找份理想的工作。那么,浙江高校中哪些专业是最有“钱途”和潜力的呢? 在最新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部分省内高校公开了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对浙大的毕业生来说,刚毕业就能“月入过万”并不是玩笑。浙大去年的毕业生报告调查了2800位毕业生样本,发现用人单位为本科生的暂定年薪平均高达13.8万元。不过,专业差异也相当明显,比如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就有一半以上年薪在15万-25万元,而人文学院和农学院的毕业生年薪则多数在9万-11万元。 其次,宁诺的毕业生收入也不菲,平均月薪近8000元。而其他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多在5000-6000元。 无独有偶,“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恰是省内不少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最主要的毕业生流向地,其次是金融行业和制造业。 而从就业率来看,省内多数高校保持在95%及以上。从专业分类来看,计算机类专业在如今互联网的风口下普遍较为“吃香”,而像以往传统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如今略显尴尬了,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表现不佳。因此,选专业时也要看院校的专业特长在哪,尽量避免文科高校的理工类专业,或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 当然,“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据浙工大和浙理工的调查,两校就有20%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何况随着时代变化,专业冷热也存在诸多变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部分高校在“创业率”上表现抢眼。相对于浙大仅0.4%的创业率,宁波财经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的创业率均超过5%,领跑全省均值。在万里学院去年毕业的308位创业者中,预期有更高收入、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是他们选择创业的最大理由。 “君子不器”。高校于人才培养的意义,除了专业的“术”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祝愿每一位宁波学子都能“术道并举”,顺利进入理想的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