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一诺 猫砂属于什么垃圾?喝剩的奶茶怎么扔?自7月1日“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起,上海市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是否能适应日本的垃圾分类习惯? 上海人养成习惯还需时间 7月1日起,上海各小区施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不少社区还有穿着绿色马甲的阿姨专门看守,这一措施使得大量上海上班族的作息被改变。 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陈洁(化名)说:“6:00-8:00,18:00-20:00两个时间段可以投递垃圾,去扔垃圾时,看管的阿姨会把垃圾拎起来检查是否合格,有问题会当场指正。” 虽然目前并不是所有小区都聘请了阿姨看管,但在政策的推动下,上海没有一处不在垃圾分类。 家住浦东新区的林文(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她所在的小区里还没有专门监管分类的志愿者,不过每一层楼道里都增加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三个垃圾桶,保洁阿姨一天清理一次;在徐家汇租房的小鲍,因为所住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小区,暂时执行的不严格,但在扔湿垃圾时必须把垃圾从塑料袋中倒出来。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上海居民对如此严格的垃圾分类要求存在着逃避心理。 “每天扔垃圾战战兢兢,早餐到公司食堂吃。”平时,小鲍基本不在家里开火,三餐靠食堂和外卖解决,垃圾分类实施后,他点外卖的频率明显降低。 按照上海垃圾分类原则,喝剩的奶茶要倒入下水口,珍珠、果肉等要丢入湿垃圾,杯子、吸管要丢入干垃圾,塑料杯盖要冲洗后放入可回收垃圾。“从垃圾分类实施开始,我就没喝过奶茶了。”在上海读研的小思很紧张。 小思白天去公司实习,晚上回学校宿舍住。她说,虽然目前校园内还没有严格地分类,道路边的垃圾桶也没有人看管,但依然不敢随意扔垃圾。“我已经连续好几天把吃剩的早餐带到公司了,至少在写字楼里会有清洁阿姨帮忙分类。” 目前来看,垃圾分类,要严格执行和养成习惯还需时间。 日本如何打造“最严格”标准 谈及垃圾分类,必然会提及日本。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40多年,分类细致,执政严格。 日本的垃圾分类主要分为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大型垃圾,塑料类,金属、玻璃制品等,但具体条例由市、区一级制定,不同地区分类规则和要求不同。对留学生而言,学会垃圾分类也是必须通过的一课,在租房过程中,“会垃圾分类”也是重要的要求。 “刚搬进小区,物业就送上了厚厚的一本垃圾分类手册,仅注意事项就有几百条。”日本留学生张戈(化名)说起垃圾分类头头是道,“比如,纸箱必须要拆开折好捆起来,尖锐物品要用纸包好并贴上标签,所有容器都要洗干净沥干水分再扔等。” 在日本,除了分类要求细致,定时投放,还要使用专门的垃圾袋。张戈说,去区役所办理留学生在留卡时,会收到日本政府发放的本市区垃圾分类收集指定专用袋。 丢垃圾时,垃圾袋上还要写上自己所在的社区和姓氏。如果分类错误,回收人员会在垃圾袋上贴上黄色的“分类错误注意纸条”,用红笔标出什么分错了,只能拿回去重新分类,等下一次再扔。 此外,日本不同地区不同垃圾的处理日期也不同。在日本生活了17年的宁波人北风(日本名)告诉记者,每年政府都会给每个家庭送上垃圾分类日历,上面注有不同垃圾的收集日。 “习惯成自然,每种垃圾丢过一次基本就知道该怎么分类了,如果有打火机、高压气体罐头等比较特殊的垃圾需要查一下。”这些看起来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规则,北风早已习以为常。 北风说,厨房生鲜等日常产出频率高的垃圾一周收两次,其他垃圾可能一个月才收一次。而回收电脑等大型垃圾,属于特殊服务,一年只有两三次,“要靠缘分”。回收公司会提早一个月把小传单发到每家的信箱里,上面详细说明了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免费回收,哪个时间段应该放在家门口。 北风对日本垃圾分类极为认同,她说:“日本的垃圾分类看上去非常麻烦,但有配套的支持系统。日本明文规定企业使用包装要支付环保费用,包装上必须注明产品各个部分的原材料,且包装设计都很方便终端用户根据不同材料来拆分,例如塑料瓶的标签有撕扯口,很容易扯下来。而电子产品的回收则往往交给专业人士,用户付出相应的‘资源回收费用’。”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记者了解到,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学习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