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的设计作品给宁波带来哪些启示?

    2

    文化没有孤岛

    设计有两条路径,一方面是创造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对原有东西的再创造。放在城市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更新”,城市存量的改造。

    比如,参展设计师、早稻田大学建筑学博士陆海这次带来的作品就是把宁波一处废旧老厂房改造成幼儿园。他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非常破旧的汽配汽修工厂,这样的工厂在浙江、在宁波其实很常见,因为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像这些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厂现在变成市中心了,怎么办?

    陆海提出,老旧厂房再利用、再改造,其实也是未来城市更新的一个方向,既有厂房、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再活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的城市不可能永远都在建新房子。”

    “在改造项目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基本上还是从江南的民居出发。虽然具体形式跟古代不一样,我们有新的设计手法、新的审美观,但是内在的一些东西依旧做到了一脉相承。对我们来说,以后这个城市还能留下一些原来传统民居的一些联想或者痕迹,这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除此之外,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改造也是宁波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内容。如何使这些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也使居民生活环境能够提升呢?

    “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拆掉了大量古建筑,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或者很重要的传统建筑,宁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天一阁和鼓楼。这些建筑必然会成为城市的“文化孤岛”,对于我们建筑设计师来说,遗憾的同时也必须坦然接受,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一阁和鼓楼完全“与世隔绝”。他认为,在传统建筑和新建筑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过渡区,利用公共空间设计去填充横亘在文化孤岛和新城之间的汪洋。

    “当然,我们所谓的文化孤岛其实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所延伸出来的文化绝不会是孤岛。宁波现在说的港通天下、书藏古今也正是从天一阁文化中外延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发散在不断地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相比于对历史建筑做一个直接的改造,陆海更倾向于对该历史建筑周边的老旧街区进行提升和更新,长春路就是他眼中比较合适的对象。他说:“这条街很美又有宁波的历史痕迹,有人行道,有护城河,有垂柳,有小区,街道尺度不宽,人走在其中会由衷感觉到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活。那么,对这样的街区进行一个适度的更新,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棒的一个事情。”

    3

    3.多元化激发共情

    如果说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一间房子,城市的新与旧只是这栋房子的门面,而屋内的软装家居细节才是生活在这片空间里的人切实感受到的。光与影、动与静、时尚与烟火气都是“软装”的一部分。

    当暮色渐沉,老外滩华光初升。走在三江口,一幅幅充满宁波元素的画卷正沿着三江六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徐徐展开。从河姆渡文化中的原始人劳作场面,到书香厚重的天一阁;从传统缱绻的十里红妆到高端前卫的现代科技……一场十五分钟的灯光秀,光、影与城市的夜相交织,成了这片风景的完美注脚。

    人们的出行活动日益丰富,城市的夜晚也人气渐丰,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灯光是城市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增色”配件。

    在宁波美术馆三号展厅内,甬籍旅美艺术家盛姗姗的作品《地球元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虽然这个作品最重要的设计精华体现在作品通过感应技术与人体感应产生联动上,但是首先抓住观众注意力的,还是其细腻的笔触与明畅的色彩。

    “事实上,《地球元素》的理念其实也可以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存在落地的可能性,呈现方式类似于我们寻常看到的灯光秀。我到宁波也有几天了,也欣赏过宁波的灯光秀,未来其实也可以尝试将艺术画呈现到建筑体上。宁波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有空间和土地、有资金,但亟需好的艺术家、好的构思。”盛姗姗说道。

    在公共艺术领域攻坚数年,盛姗姗在“城市软装”的探索中有不少沉淀,《地球元素》就是在其去年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绽放》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重组而成。

    《绽放》是国内罕见的开放式造型的公共艺术作品,并在国内首次使用了德国建筑艺术玻璃。就像提到纽约,人们会想到自由女神;提到巴黎,人们会想到埃菲尔铁塔;提到“尿尿童子”,人们会想到布鲁塞尔……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和其所在地的气质往往格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促使着许多城市开始深入挖掘自己专属的文化标签,宁波天一商圈中的“一勺汤圆”雕塑就是这种探索下的产物。

    我们发现,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城市灯光还是雕塑布景,这片流光溢彩背后,都有数字媒体技术与城市的勾连。在本次佛双中国展中不难发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设计师创造思路的影响日趋明显。

    参展设计师、香港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就是数字创作领域的先锋实践者,针对“媒介”这个概念,他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就像灯光秀,投影仍然是目前新媒体技术与城市设计相融合的主要产物,这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我们如果回归媒介的本质,视觉只是其中的一种传达方式,我们可以尝试把视觉转化成为声音,让我们看见一些本来看不见的东西,或者听见之前本来听不见的东西。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

    林欣杰展出的作品《稻浪随风》就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该作品以台东的风吹向香港的概念呈现,即时撷取台东当地的风向与风速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香港展场的稻草机械装置作品上,从而变换稻草机械装置的运动方式。如此,观众就能以听觉、体感等方式参与到台湾东部的美景中。

    他说:“今年,我们会尝试让《稻浪随风》的作品跳出展会的圈子,将它放置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我们不妨由此畅想一下,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宁波也能吹到来自佛罗伦萨的风,友城之间得以产生更别样的联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