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姗姗是著名甬籍旅美艺术家,也是著名翻译家草婴的女儿。作为包豪斯艺术风格第三代传人,她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展览四十余次,其作品被世界多个博物馆收藏,50多件公共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永久落地。 在本次佛双中国展上,盛姗姗带来的多媒体数字作品《地球的元素》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展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盛珊珊是如何走上艺术之路的?对于艺术创作,她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呢?日前,商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1. 家学渊源深厚 很少有人知道,出生于上海的盛珊珊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她的父亲就是著名甬籍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母亲是文艺编辑室主任,自小长大的大院里还住了不少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家庭,盛姗姗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艺术氛围浓厚。 从小,盛姗姗就挖了不少父亲的“宝藏”,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册,也有早年俄罗斯画家的书籍,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盛姗姗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从书法、国画,写实派油画,印象派油画,抽象表现主义,到形成自己的抽象风格,再到三维空间作品创作,虽然沿途风景不同,但盛姗姗从未脱离“艺术创作”这条主干道。在专注一件事这一特点上,她与父亲很相似。 父亲曾这样告诫盛姗姗:“你要搞美术,你就要一直搞美术,你不要今天搞美术,明天搞写作,后天搞电影,人不是全能的,只有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一件专业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有一点成就。” “我爸年轻时候就学俄语,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俄罗斯文学。”盛姗姗回忆道,“他一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而这件事是伟大的、困难的、专业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盛姗姗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也从未动摇过。 2. 紧跟时代潮流 1982年,盛姗姗赴美留学,在美国蒙荷利约克学院研究西方文化和西洋美术史,后考入美国麻州大学,取得艺术硕士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求学期间,她的导师是包豪斯色彩理论创始人约瑟夫的学生,使盛姗姗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包豪斯色彩理论和抽象表现主义理论这一美学思想,这对她此后的艺术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盛姗姗结合中国文化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抽象表现风格。 盛姗姗的第一个大型的空间作品创作于1986年,主题为《文字的演变》,置于美国麻州大学图书馆内。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及多媒体应用,则是盛姗姗1999年以来的主要创作方向。 “从流行趋势来看,二维空间的作品在公共空间已经很少见了,即使是平面也大多选用马赛克、浮雕等有立体感的材质制作。”盛姗姗说,“一个城市需要公共艺术领引,大型雕塑可以帮助城市提高文化艺术氛围。”因此,她的创作方向跟随时代进行了变化。 而在盛姗姗现阶段的各类空间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绘画、雕塑、多媒体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这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难以复制。 比如,《地球的元素》,这是在其去年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绽放》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重组而成,“这一作品本身就像5个山峰般的雕塑,多媒体作品将原作油画通过多媒体渲染、编程,结合绘画、建筑、音乐、光效、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增加沉浸式互动,参观者可以挥动双手,用肢体感应使画面跟随着动起来,与作品交流对话。”盛姗姗介绍道。此外,这一作品的背景音乐也值得关注。“这次我们制作配合了两首音乐,一首是意大利作曲家的原创作品,另一首是体现江南风情和宁波特色的《梁祝》。”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盛姗姗的作品都越做越大。“越大越难。”喜欢挑战的她,总给自己出题。例如,置于深圳的《绽放》,高8.8米、宽8.5米、长7.3米,由400余块艺术玻璃组成,单是主体结构的搭建和安装,就用了将近三个月,再配合多媒体,难度可想而知。 3.传统文化的拥趸 “我到哪里,都是一条小鱼。”谈到作品与中国文化的渊源,盛珊珊这样形容自己。 1985年,盛姗姗为自己的毕业作品《丝绸之路之行》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此后,她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与中国文化有关。 沿丝绸之路从西安行至敦煌、新疆,敦煌的壁画,沙漠的色彩,戈壁的粗旷都给盛姗姗带去不少灵感。回程后,她就创作了一大批以“丝路”为主题的油画,用绘画和色彩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作品中既有马、骆驼、牛等行走在丝路上的动物元素,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这些年来,盛姗姗经常会为《丝绸之路之行》系列作品添上新作。 2009年,盛姗姗在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开放的长城》,长约22米,用2200多块玻璃砖表达对长城2200多年历史的敬仰。除此之外,她还将青铜器、唐三彩、书法、算盘等等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 盛姗姗曾说:“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可以从历史和现在的角度来体现移民对故乡的怀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不管华人走到哪里,都会保存在血液和记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盛姗姗这条“小鱼”一直在努力地搅动着灿烂的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