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国际物流如何危中寻机?

拉脱维亚商务参赞处供图

    B

    互联网“+”出未来

    面对现有的“生存考验”,宁波的物流人则是在危机中寻到了机会。

    宁波顺圆弘通集团总裁周韶宇说:“互联网的出现,能让我们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只是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

    对贺舟舰来说,有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团队的助攻,物流企业便可以通过“一张网”,连接到全球各地的上下游节点和市场。现在,“大赢家”物流平台已经连接起了一两万注册人员和千余家企业,网点遍布日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

    “一路走来,我们虽然走得很艰难,但目前已找到了商业逻辑和客群,只不过量还不够大。所以,作为一门生意,未来这块还是有机会的。我们相信,互联网能让资源匹配更高效、让合作更安全,而我们在做的事对整个行业有意义。”贺舟舰坦言。

    无独有偶,宁波中基惠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园茗介绍道,作为“宁波外贸老大哥”的中基,也曾考虑通过互联网做一家物流平台,把几百家优质的货代和报关行整合起来。考虑这一举措的原因,正是来自于他们作为上游贸易商的亲身经历。

    “我们现在做出口,十有八九是FOB货,都是由客户指定货代公司。但一些小型货代公司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一家工厂发货只发了裤子,但货代公司在报关预录入时填成了‘衣服和裤子’。责任明明在货代,海关却还是处罚了货主。”赵园茗说。

    如果说负责出口业务的赵园茗,感受到的是货代公司的“信用问题”,那么中基宁波集团储运部经理吴庆元,则在大宗商品进口时,深切期盼着能有一家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物流企业。

    “我们当然希望物流公司能把报关、进口、拖卡全都解决。遗憾的是,在宁波,像这样‘全能型’的货代并不多:会报关的,没有车队;有车队的,不做报关……节点分散,供应链没有串起来。”吴庆元说,“更何况,如果车队没有按照我指定的方向开,或者中途出现意外,很可能会碰到‘拉了10个箱却丢了2个箱子’的事。”

    赵园茗和吴庆元们的“痛点”,恰是“互联网+”物流未来值得考虑的方向。譬如,能否有一个整合物流全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能否针对货主和货代之间由于应收账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做一些供应链金融的配套?

    除此之外,贺舟舰和林松,还看到了“跨境电商”这一“革命式”的新业态。贺舟舰认为,跨境电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模式,让“货权”再次回到了“发货人”手里。当发货人将这批货物直面海外的消费“C端”时,意味着物流人有了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

    这一点,世贸通外综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行动。林松介绍道,在走亚马逊FBA仓的跨境电商方面,世贸通已经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解决收汇的问题,而他们则能帮助小微企业“合规地”拿到出口退税。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了未来一大可以延伸的服务方向。

    “有一家客户在美国电商平台上卖晾衣架,因没有对美国市场做完全考量,导致了货物销量不佳。货物一旦卖不出去,不仅收不到钱,还导致库存积压在海外仓。作为平台,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做一些国际保理的合作尝试,帮企业解决资金回笼的问题。”林松说。

    C

    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互联网+”的无尽想象中,迈向全球市场,是国际物流配套上游贸易商产业转移的必由之路。这条路如何走,一些宁波企业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顺圆弘通便是宁波国际物流“走出去”的先行者。总裁周韶宇介绍道,去年公司就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布局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共四个点。就拿柬埔寨来说,他了解的情况是“整个西港已有了近千家中国的货代”。

    在周韶宇看来,他的“走出去”布局,颇有一种“背水一战”的味道:“要想让企业在全球‘遍地开花’,我至少增加了800万元的管理成本。去年,我告诉我的团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宁可现在缩衣节食,为了将来做强做大,再难也要走出去。”

    随后,周韶宇分享了公司“走出去”后的“成果”:公司在柬埔寨布的点实力相对较强,而泰国和越南的规模相对较小,仅有十余人,暂时还不具备很强的“自我造血能力”。至于海外分公司的客户,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国企业,相当于即使向外“播下了种子”,但物流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母公司手中。

    吕敏则指出,在谈论物流“走出去”时,也不是“说转移就能成功转移”,还得谨慎考虑。据她了解,“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大多是类似“中国外运”的大公司,或是像顺圆一样具备实力的“一贷”,而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甚至不得不“逃回来”。因此在海外布点时,得仔细考虑当地的“营商环境”和“政治不稳定的风险”。

    为什么不少宁波货代尚未开始转型?周韶宇认为,部分是像吕敏所说的“资金、技术限制”,另一部分则是“宁波这座城市太美好了”,“舒适区”限制了大家的“进取心”,“既不想出去,也不想让别人进来”。然而,想要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恐怕容不得“小富即安”了。

    另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当属中美贸易摩擦。在座谈会上,赵园茗和林松都提到了公司上半年的“逆势”表现:这两家大型外综平台的出口额均保持10%左右的增长,但增幅却同比有所下降。有趣的是,周韶宇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货代和船公司来说,非但不是“灭顶之灾”,反而是巨大的潜在商机。

    “至少,中国对美国的进口是绝对少不了的,因为很多商品都是刚需。这样一来,很多货物都会‘拐个弯绕道而行’,这就为我们开辟更多的航线、提供更多的服务创造了机会。”周韶宇说。

    宁波市社科院院长陈利权则表示:“宁波在历史上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深,在产业和技术上的互补性也非常强。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筹划与日本相关机构对接,面向日本市场提前发力。”

    我们相信,有了“互联网+”的助攻和“一带一路”的东风,再加上“勇立潮头”的企业家精神,宁波这艘“国际物流”的巨轮,总有一天会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