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市回暖,家电遇冷

上半年消费标出哪些新动向?

2019年1-6月

限上主要商品类值零售增长情况

    记者 严瑾

    近日,宁波市商务局发布了上半年全市商贸运行情况。

    1-6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3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3.4亿元,增长4.5%,比上个月回升了2.8个百分点。

    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拉动内需成为当前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社零总额增幅有所放缓,但有一些业态也表现出了喜人的新动向——

    1

    “国六”唤醒汽车消费信心

    在宁波上半年限上社零的增长极中,最给力的当属汽车类。作为大件消费品,汽车占整个线上社零的比重依然占到了40%左右,以7.3%的增长率贡献了最高的拉动率。

    为什么宁波的汽车销量,不仅“跑赢”了全市限上商品类别社零的“大盘”,还在全国下行的情况下“一枝独秀”?7月1日起,宁波率先实施“国六”机动车排放标准功不可没。

    这些年收入可观的老应一直想换一辆汽车。观望许久,上个月他终于出手了,将原来的大众速腾,置换成了一辆大众探岳。为什么选择在6月下手?老应脱口而出:“当然是因为那阵子在传‘国六’替代‘国五’的事了。”

    老应本想趁“国五”车“清库存”的契机去捡个优惠,没想到大众的“国五”标准车型早在5月就被一抢而空。4S店经理还告诉他,“最近生意特别好,忙到下午2点都没能吃上午饭。”眼看火爆的行情,老应再也坐不住了。

    “从往年看,3月车展结束后的4~6月,都是我们的销售淡季,但今年却增幅明显。”宁波宝恒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方冲飞说,“虽然我们之前经销的宝马大多是‘国六’车型,但政策一出,调动了更多人对车市的关注热情。前来咨询、购买的人自然多了起来。”

    对方冲飞来说,上个月他可没少接待像老应这样的消费者。虽然宁波2018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就已达到265万辆,相当于“每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有车”,但不少车商仍看好“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空间。

    “有人会说,会不会‘国五’换‘国六’提前透支了下半年的汽车销量?车市有没有饱和?我觉得还是因品牌而异。奔驰、宝马等中高端豪车品牌,能满足消费者去旧换新的需要。”方冲飞说,“比如宝马X3系列,最近全市一个月仍能卖800多辆,预计下半年销量仍有增长。”

    除此之外,数据显示,上半年宁波的新能源车以156%的增幅“异军突起”,和全国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能源车的大规模推行,还有待更完善的技术、硬件配套。

    2

    家电智慧升级未来可期

    在车市“回暖”的同时,上半年家电市场却有些“遇冷”:不仅零售负增长达4.8%,还与同样为住宅配套的家具、装潢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承亮认为,由于缺乏结构性的数据,光是家电社零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宁波市民“买家电”的热情与否。相反,这一数据可能恰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电销售,纳入“批发”统计而不是“零售”的结果。

    “2018年之后,我们整个行业发生了住宅装修精装化、家装的全包化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业务从原先的‘ToC’零售,转变成面向房产公司、家装公司去谈的‘ToB’生意,对整个厨具行业产生了影响。”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观点,同样佐证了部分家电“零售转批发”的推测。

    不过,家电零售下降的原因没那么简单。据申万宏源证券研究,从全国看今年上半年最具代表性的大件家电——空调,就面临着渠道商库存积压、线下零售量下降9%的巨大压力,无怪乎上个月爆发的“格力与奥克斯之争”了。究其原因,和去年基数高、夏季高温天不及同期有关。

    作为一家服务家电企业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小匠物联总经理米雪龙对“天气原因”的解释,颇为认同。在他看来,宁波的家电产业中占比较高的,正是“电扇”“空调”等夏季产品,对这些“靠天吃饭”的产业来说,今年5-6月凉爽的初夏,让原本销量的旺季也“降温”了。

    好在7月炎热的三伏天,让家电的出货有了好转。同时米雪龙还提到,相信今后家电的智能化,也能够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小匠物联曾服务过慈溪一家企业,出品了一款可以由“天猫精灵”语音控制的智能风扇,上半年的销量已经由过去的几百几千台,一举突破了2万台。

    “现在智能家电占整个行业的比例2%左右,对此我们已经很高兴了。推进智能化,让整个生态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2019年的表现已经相当可观。”米雪龙说,“按照现在智能音箱的普及趋势,个人认为,明年很可能是智能家电被老百姓大概率接受的一年。”

    谈及家电智能化的前景,米雪龙表示颇为乐观。当消费者将传统的家电做了智能化的迭代,对于坐拥家电产业集群的宁波而言,未尝不是产业升级的机会。届时,“看天吃饭”也将有“智慧升级”的加持。

    3

    餐饮业态越来越丰富

    民以食为天,宁波“吃货”一点也不含糊。数据显示,上半年,宁波累计实现限上餐饮业营业额27.1亿元,增长2.1%,比去年同期稍有上涨。

    “说实话,今年上半年的生意并不好做。”宁波市餐饮业与烹饪协会秘书长邵飞说,原因有二:“首先,很多大型餐饮的营业额,都是靠婚宴支撑,而宁波的婚宴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其次,大的经济环境会影响未来消费的预期,许多企业主都想到了缩衣节食,高端的商业宴请减少了。”

    至于面向中端消费人群的小餐馆,在邵飞的印象中,今年生意特别火爆的店似乎也没有往年多,不过,越是“生意难做”,越是行业洗牌的机会——原先宁波的餐饮业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而今后若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恐怕很难脱颖而出。

    “比如,有一家店瞄准宁波本地人家庭聚会的刚需,就餐环境和菜品价位都围绕目标客群转,生意非常好,平时工作日每天中午都有人在排队。”邵飞说,“如果盲目追跟风什么网红店,却没有好的产品保证,生命力将很难长久。”

    与此同时,餐饮要想“夹缝求生”,尤其是要做年轻人的生意时,更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甚至比以往更需要在“文化”和“体验”上,构筑出一套消费场景。比如,被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称为“模式创新”典范的海底捞,即便是孤身一人前去吃火锅,热情的店员们还会在座位对面奉上一只“轻松熊”,甚至还能一边陪聊一边唱歌,令人宾至如归。

    “我们会发现这两年,商业综合体中餐饮的业态越来越丰富,说明商场都希望通过一些特色餐饮实现引流。”林承亮也认为今后宁波的餐饮,同样可以多多引进一些强调文化体验的业态。

    4

    百货商超市场分化明显

    从上半年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百货商超”市场出现了明显分化。市商务局监测的13家百货商场共实现零售额39.3亿元,增长0.1%,6家出现负增长。37家超市共实现零售额62.6亿元,下降1.9%,23家出现负增长。8家便利店共实现零售额2.4亿元,增长2.5%,3家出现负增长。

    多家超市的表现不容乐观,而便利店却能“多面开花”。联想起今年上半年,外资超市家乐福因经营不利“卖身”于苏宁集团,而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则分分钟在一二线城市铺开便利店的举动,会发现宁波这一数据的表现,并不算出乎意料。

    林承亮认为,超市和便利店,满足的是完全不同的消费需求:便利店,面向的是居民随机性、应急性的零星小额消费;而超市购物的计划性、批量性会更强,也更容易被电商等业态取代。

    “比如,走在街上口渴,想买一瓶水,街边的便利店就足以解决;如果是有计划地想在家里囤一箱水、一批纸巾等生活用品,过去只能选择超市,而现在很多人会选择网购让快递直接送到家。可见,以后便利店的空间会更大。”林承亮说。

    林承亮也提到,超市同样有一些无法取代的功能:比如生鲜、餐饮+购物体验,这恰是以“三江”为代表的部分本土品牌正在尝试的方向。据三江购物(601116)去年年报显示,公司日用百货和针纺的营业收入均同比下降了10%左右,但生鲜的增幅却超过30%,得益于“持续生鲜购物环境的改造、增加基地商品”。

    同时,我们看到百货商店与商业综合体,呈现“喜忧参半”的持平状态。许多业内人士均反映,宁波的商场也存在“业态布局雷同”“扎堆分布严重”的现象。比如,目前东部新城和高新区开业或筹备的商业项目就有近10家。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让消费者找到“非你不可”的理由。

    而在一些正增长的购物中心,我们则看到了为抓住消费者而认真“搞事情”的努力。如今,宁波正式进入地铁3.0时代,地铁沿线商圈的“同台竞争”,业态调整、差异化竞争已成为商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5

    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

    中国联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认为,目前的零售正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节点——

    “从消费端看,以价格为主导的商品同质化零售已走上末路,品质和便利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核心诉求,以追求品质和便利等核心价值的零售商,将焕发出活力和光彩。最有说服力的旁证就是,家乐福转让股权的时刻正是外资折扣店COSTCO在中国开店的时刻。”

    再回过头来看宁波上半年的商贸:无论是“大件”如汽车、家电,还是业态如餐饮、商超,越是经济下行的“大浪淘沙”,就越是倒逼企业摆脱过去同质化的“野蛮生长”,探索出一条回归零售本质的“高光之路”。这条路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技术、是品质、是体验,但必须要有特色。

    林承亮认为,要想扩大内需、促进商贸转型,归根结底还要回到产业结构的提升。“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一个整体,对一座城市来说,消费背后是收入,收入背后是产业结构。只有当新兴产业的就业人口数量提升,才能为消费的‘需求侧’创造更大的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