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斌 乡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增长极。日前,浙江省统计信息调查行业协会发布了2018年浙江百家相对薄弱乡镇现状报告,旨在找出阻碍乡镇发展的“拦路虎”,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思路。 在全省百家相对薄弱乡镇名单中,丽水共占52席,温州19席,衢州12席,台州12席,金华7席,绍兴1席。 而在此前公布的浙江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里,宁波占27席,位列第一,杭州以19席位居第二,随后依次为温州11席,绍兴9席,台州8席,湖州5席,金华10席,嘉兴9席,舟山2席。 据悉,此次浙江百家较为薄弱乡镇的名单是依据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人均创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通宽带村居比例、万人拥有文化休闲场所、基本医疗享有医生数、污水与垃圾集中处理比例等指标,对全省916家乡镇进行了筛选,整理而出。 本次评价采集的数据为公开的2017浙江省乡镇统计资料。记者通过对比发现,全省百家薄弱乡镇由于所处区位独特,以及经济资源、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先进乡镇在经济实力、发展质量等方面差异较大。 在薄弱乡镇中,主导产业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13%乡镇未有任何企业,20%乡镇无工业经济,这些乡村集体经济较为拮据。在百家薄弱乡镇的45万劳动大军中,从事农业工作的占到近七成,而从事服务业的只占到二成,从事工业的仅为一成左右。这种状况表明,薄弱乡镇的发展水平仍停留在经济扩张的初期阶段。 报告表示,在薄弱乡镇中,有87%的乡镇年度公共财政收入不足千万元,500万元收入以下的占46%;薄弱乡镇人均公共财政收入只有443元,不到全省乡镇平均的8%。 报告显示,百家薄弱乡镇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3.6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为1.29万元,与全省乡镇人均相比只占到44%。部分乡镇道路多年失修,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镇绿化亮化等较为落后。同时,金融网点缺少,几乎每乡镇仅设有1至2家银行办事处,一些集聚点的金融服务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此外,存在执医短缺问题,每乡镇平均只有9.1个执业医生,这与百强乡镇差距甚远。 那么,阻碍这些薄弱乡镇发展的“拦路虎”有哪些?报告里指出,环境条件限制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百家薄弱乡镇中,24%乡镇位于库区或上游,41%乡镇是主要溪流源头或重要支流,由于受到水源地保护限制,经济发展遇到各种困难。同时,受地理位置、基础落后、交通不便等影响,不少外地客商不愿投资,造成资源利用率较低。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是偏远农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阻碍。具体表现在公共产品服务滞后,致使人力、财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 最后,劳动力外流是削弱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至关因素。薄弱乡镇中,大约有46%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造成流出地劳动力匮乏,基础建设推进缓慢,制约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一些乡村甚至出现街道无市、集聚无力、村寨冷清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百家薄弱乡镇经济表现差强人意,但仍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有94%的乡镇位于山区、半山区,它们处于岗峦连绵、溪涧密布、青松翠竹、鸟语花香的“世外桃园”中,大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原始般的自然风光;薄弱乡镇中有不少是传统的革命老区,有些具有“浙江延安”“红色井冈山”之称。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薄弱乡镇呈现出与生俱来的优越生态环境、丰富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向世人展示出它迷人的风采。 报告建议,一是,薄弱乡镇要发挥优势,多元融合推动乡村发展,以此扭转局面。不少薄弱乡镇位于农区,农林产品资源丰富,应立足绿色生态优势,从资源统筹与有效整合入手,尽快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链条,并主动对接周边甚至更远城市,做大第三产业,挖掘与盘活第二产业。 二是,要弥补短板,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回流创造条件。乡村振兴需要项目落地、劳动力回乡,政府应大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居住、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方面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和基础条件。 三是,要重构机制,营造实现振兴的发展环境。薄弱乡村应利用先天优势,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现有村落布局,政府需改革现有财政分配机制,精准施政,以此进一步激活民众主体意识,激发民众改革积极性,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