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年
2万倍!

从“三根半烟囱”崛起的工业强市

    记者 乐骁立

    “和丰纱厂锭子响,太丰面粉灰烬扬,永耀发电灯笼亮,通利源榨油放炮仗,‘三支半烟囱’可怜相……”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是当时宁波老工业的真实写照。

    70年沧海桑田,宁波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当年的“三根半烟囱”起步,到“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聚合的华丽转身;工业总产值从当初的1亿余元,跃升至2018年的2万亿元;工业企业数量从1949年不到500家发展至如今的12万家……

    7月31日,宁波市政府召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工业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业发展图卷。

    A

    从“三根半烟囱”到工业强市

    工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宁波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工业起步萌芽,兴办了一批以农用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三根半烟囱”是当时宁波工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激发群众智慧和民营经济活力,留下了一段关于“政策”与“机遇”的经典佳话。

    一方面,宁波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集体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较早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一大批活力充沛、敢闯敢干的民营企业主体。

    如今,宁波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几乎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发展壮大的。1979年,在鄞县雅渡新村插队的李如成,从接手村办青春制衣厂开始,将雅戈尔一步步做成了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和上市公司。

    也是在那个时候,郑永刚拿着从上海刚借来的3万多元,全部砸进中央电视台打广告,“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从此名扬海内外。

    而徐万茂则带着一身竹编工艺品,从四明山麓的一个贫困山村走出,开始了“华茂”的创富神话……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宁波港口、“宁波帮”资源优势,鼓励引导企业进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以临港重化工业为龙头、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体系。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化工产业园区、宁波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湾新区等一个个产业集群和战略高地,次第落成,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成为首个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试点示范城市。全市上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紧密协同,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在迈向新阶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