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暑热笼罩着四明大地,慈溪上林湖畔的越窖青瓷馆里,工人们正挥汗如雨对越窖青瓷馆重新改造。再过几个月,全新升级的越窖青瓷博物馆将重新开门迎客。 越窖青瓷博物馆的升级是近年来宁波对非遗投资热情的一个缩影。从紫林坊落户鄞州中心区到朱金漆木雕馆、宁海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的相继建成开放,还有今年将开工的金银彩绣博物馆……宁波非遗产业屡屡迎来大手笔投资。 记者 薛智谊 甬企给“非遗”投巨资 “越窖青瓷馆升级完成后,我们的手工技艺将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宁波非遗的‘大美绝活’。”越窖青瓷博物馆馆长孙迈华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次改造升级总投资达1000万元,升级完成后,博物馆将专门辟出一个区域作为影视厅,用来展示越窖青瓷发展历史和生产工艺,另外还会有供游客体验的陶瓷技艺体验区。同时,五位大师的大师工作室也将落成。 不仅是越窖青瓷,宁波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三金一嵌”(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骨木镶嵌)都将全部建有专门的博物馆。 2008年,骨木镶嵌国家级传承人陈明伟将“紫林坊”从江北老外滩搬到了鄞州中心区,这个投巨资建设的民营博物馆集高仿明清家具、紫檀木雕刻、文房工艺礼品制作和骨木镶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于一体,面积达4000平方米。 2010年6月,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在鄞州横溪开馆,该馆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自筹近千万元建成。艺术馆分上下两层,共五个展厅,展示面积3000平方米。 2017年,占地23000平方米的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开馆,由泥金彩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投资近千万建成。博物馆内设有泥金彩漆、清刀木雕、十里红妆器具(箍桶)工艺流程演示区,中、小学生非遗工艺实习区等十大功能区块。 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去年也在天宫庄园拿了一块地,下半年将投入建设新馆,总投资近一亿元。建成后,博物馆带地下室有2.5万平方米,将打造成宁波文旅融合的一张新名片。 除了民营资本投资外,宁海政府部门投巨资建设的十里红妆文化园于2018年5月开园,文化园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整体建筑呈阶梯状缓缓抬升,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又连绵有序、气势恢宏。文化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红妆婚俗”为主题,依次设置百世流芳·红妆、十里迎亲婚嫁、鎏金溢彩妆奁等十个展厅,再现了浙东地区特有的婚嫁习俗和地方民俗文化,不仅是宁海县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地标,也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婚俗文化园。据悉,十里红妆文化园投资不菲,总投资达2.2亿元。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菊琴介绍,宁波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兴建非遗展示馆,相继建了近百家民办博物馆,其中绝大部分是非遗展示馆,但目前缺乏一个综合性的非遗展示馆,工业美术馆也没有,丽水、温州都有,温州十年前就建立了8000平方米非遗展示馆,目前两万平方米新馆也在规划中,加强场馆建设将是宁波的一项重要工作。 非遗市场前景喜人 如此重金投入,是文化的兴盛和非遗的魅力所致,也与大家眼中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和广阔市场有关。 据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等机构近日发布的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显示,非遗消费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尽管“80后”仍然是消费主力,但“90后”用户占比达到17.2%。相较其他年龄段人群,“90后”更以235元的客单价名列首位。年轻一代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同时,非遗时尚产品覆盖品类日益丰富,非遗手艺人的生产效率与收入双提高,消费升级打开非遗消费新市场,“非遗新经济”效应初露。 据了解,在唯爱工坊平台上,“风花雪月”爆款系列云南扎染公益折扇备受年轻潮人欢迎,掀起一次次抢购热潮,多次补货都被抢购一空。 宁波的非遗产品也面临着一个大市场,有的非遗文创产品创下了不菲的成绩。像越窖青瓷,除了内销还大量出口创汇。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馆长裘群珠告诉记者,目前金银彩绣已经融入到服饰、家庭装饰中去,金银彩绣融入到服装上后,附加值大大增加,消费者都以订制为主,个性化的需求孕育着一个大市场。她的想法是联合中内外知名设计师、时尚品牌共同打造非遗时尚产品,同时让消费者能购买到品质与文化、时尚与传统兼具的非遗时尚好物,打造中国服装奢侈品品牌。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遗的传承和活化理念。裘群珠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发展就无法传承,把产业做大做强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