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全球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翁南道:颐高当初为何 没有选择做“京东”?

    杭州莫干山路与马塍路交叉口,有过一块螺旋扭曲的雕塑,叫硅谷之光。它几乎见证了文三路的高光时刻。

    2003年10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正式开街。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条聚集着1200多家IT经销商、10家IT卖场的街区,成为数码发烧友的集聚地。一大批商户仅凭着两米柜台,日进斗金。

    翁南道时常会站在颐高创业大厦的窗边,望向这条街——它喧嚣着,活力四射,送走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的“西湖年代”;它又是落寞,痛苦地背负着数码一条街转型和变革的压力。

    这条路,观照出颐高二十年来的模样,依旧年轻,负重致远。

    创业在最好的时代

    1965年,翁南道出生于余姚丈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当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靠劳动赚取自己的学费。”

    少年时,翁南道为了能挣更多的工分,总是起得比别人早,在田间地头抢最好的位置,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当时年轻,不怕辛苦,我从小就有一种拼劲。”

    他偷偷用劳作攒下的钱买来磁带,跟着收音机里的“老师”学习。初中时,同学们还只能磕磕绊绊用英语打几句招呼,翁南道已经能够字正腔圆地诵读英文诗。

    “我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这也让我总是比别人早走一步。”

    毫无疑问,余姚田间广袤的土地滋养出来的“草根精神”,正是最早这批甬商创业创新的原始动力——飞溅起来黄泥尘土混着汗水淌过脸颊、脖颈、身体,时刻提醒着他们:别忘了你的来处。

    1984年,翁南道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

    之所以,选择这个当时尚显“冷门”的专业,与他从电视里目睹的一个画面不无关系——

    当年,邓小平同志参观上海展览馆的十年科技成果展时,亲昵地用手摸着计算机小操作手李劲的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后来,博士毕业的李劲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最年轻的工程师。

    有趣的是,翁南道对于搞计算机开发实在说不上有多大的热情。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物资局计划处工作。他曾多次要求领导安排他去做钢材生意,无奈局领导认为他搞技术更合适。

    后来,他还是下海了。晚上在舞厅做兼职管音控设备,目睹舞池里的人“动次打次”,白天为杭州笕桥镇上的一家村办企业设计程控交换机的程序。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2年。

    这整个中国的转折年,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大江南北,也唱进了翁南道的心坎里。

    1993年,电脑兼容机的消费热潮刚刚兴起,翁南道没有过多犹豫,与几个同学合伙创办了浙江大学灵峰科技开发公司。

    公司不大,但凭着起早贪黑的劲儿和对市场的不断摸索,当年就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元。

    “开放的大门一打开,遍地都是‘淘金’的机会。我们这个时代创业的大多是知识青年,与邵逸夫、包玉刚那一代白手起家的甬商,完全不一样。”而今回想起来,翁南道觉得自己创业在最好的时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