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可能是本周最热的字母组合,央行的一则公告让它成为千家万户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定价之锚。 8月20日9:30,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新的LPR1年期品种报价4.25%,较此前LPR报价4.31%下浮6个基点;新增的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报价4.85%,较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9%下浮5个基点。 LPR,全称loan prime rate,贷款基础利率,指的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8月20日不仅是LPR改革后的首次报价,同日新发放的贷款定价将参考LPR。 由于银行此前以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即3.915%作为隐性利率下限,20日的报价表明,首次LPR利率水平还不构成实质性降息。市场分析认为,首次LPR利率水平符合预期,利率下行将是缓慢过程。 1 此前,LPR一直以来就有个“毛病”——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波动,只要央行不“降息”,其利率呈一条水平线向右无限延伸,永远的4.31%。 根据央行公告,LPR改为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计算生成。各银行今后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每月20日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 央行“官宣”后,业内对这一政策的解读多为“变相降息”及“民营企业将更易获贷”。 其中,叶檀财经认为:“这相当于给1年期和5年以上长期贷款直接降息,给实体经济减负。”叶檀援引的数据是: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4.35%,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年期MLF利率是3.3%,去年,为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新创设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的操作利率比MLF利率优惠15个基点,目前为3.15%。她得出的结论是“基准线下降了1%”。 在“降息”的预期下,周一A股大涨,银行股却一度大跌。上述表态也让一些投资者得出了“挤压银行利润,补贴实体经济”的观点。 对此,申万认为,政策的目标是降低贷款利率和企业融资成本。单纯挤压银行,反而会造成进一步的信贷资源收缩和企业融资困难。只有切实降低银行自身负债成本,才能真正实现降贷款利率目标的政策。 据了解,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而银行获取MLF利率为3.3%。从长期趋势看,仍然要通过降准置换MLF,降低银行融资成本,进而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2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两轨合一”的推进,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结构化“降息”之举将有助于畅通利率通道,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将更多金融之水引入实体经济。 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央行相关人士在答记者问中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申银万国金融研究团队认为,LPR改革后优质企业受益更大,对其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更明显。 此外,本次LPR报价机制改革的同时,也扩围了报价行的范围,新增了8家银行。从原有的只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扩展到城商行、农商行、外资行、民营银行,几乎囊括了国内主要的银行类型。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新增的8家银行实则均在民企、小微企业金融方面做的比较突出,选择这些银行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解决民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支持。 而这也可以央行的官宣中觅得踪迹。央行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