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科娜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3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近18倍;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4平方米,被百度评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交通最畅通的城市;市区人均住房面积是1978年的近7倍,居民居住水平显著提高……70年来,宁波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日上午,我市召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宁波住房和城乡建设成就。 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约17平方米 城市路网建设,是宁波城乡建设70年最华彩的篇章,是宁波城市发展最鲜亮的名片。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市政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发展缓慢。1994年后,我开展了多轮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改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8年的345.5平方公里,增加了近18倍;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31.1%增长到72.9%;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5180.83万平方米,2018年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4平方米,据百度2019年一季度报,宁波是全国同类城市中交通最畅通的城市。 在城区基础路网方面,2000年后,我市重点建设城市向东的路网框架以及外环路网框架,形成了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世纪大道(外环线)。后续又新改、扩建了中山路、百丈路等城市主干道以及13条绕城高速连接线等在内的100多条骨干道路,撑起了宁波城区路网骨架。2011年起,打通“断头路”100余条,截至2018年底,中心城区道路里程已达2214公里。 在城市快速路网方面,2011年10月底,我市首条高架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建成,标志着宁波城市交通开始迈入立体化时代。随后,陆续完成南北环快速路、夏禹路快速路、东苑立交快速化改造等54.8公里快速路建设,构建起中心城区“口字型”快速路骨架网络。 为缓解跨江交通瓶颈,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陆续建成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等桥梁,使隔江而望的几个城区变成一个整体。至2018年底,中心城区过江桥隧达到24座(不含高速公路和铁路)。 同时,我市大力开展交通拥堵治理,中心城区建成投用公交专用道168.5公里,公共停车位7.5万个。在建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94余公里,运营总里程已达91公里。截至目前,全市绿道建成公里数突破1000公里,约占全省绿道总量五分之一。 “这也意味着,我市的城市主干交通形成了地下轨道、地面主干道、空中高架的立体交通格局,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畅达。”市住建局局长陈寿旦表示。 市区人均住房面积 46.6平方米 上世纪70年代前,市民居住面积小,房屋质量差。数据显示,1978年,我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6.93平方米。1998年12月30日,我市停止实物分房,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2008年的307.8亿元快速增加至2018年的1578.5亿元,年增幅为17.8%。2008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782.2亿元。 据调查,目前全市城镇房屋数量为314.66万套,建筑面积5.5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98.53万套,建筑面积2.28亿平方米。 “截至2018年年底,宁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6.6平方米,是1978年的近7倍,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陈寿旦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共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累计保障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12万余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线及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基本实现了申请一户保障一户。 从砖木、砖混到全框架全现浇楼盘……住房的结构安全也不断提升。1999年9月“天水华都”开盘,这是全市首个全框架结构全现浇楼盘。2014年起,我市推进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截至2019年6月,全市棚改累计受益家庭71044户,城中村拆迁受益家庭35560户,完成棚改新开工安置房及货币化安置136728套(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