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全球甬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公仔”大王的玩具梦 桑梓情

    择一事,终一生。香港永正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忻元甫出生于宁波鄞州云龙镇。他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深耕玩具业。

    从小镇走向世界,他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创造了奇迹,为自己赢来了“玩具大王”的美名。

    不负光阴不负此生。一路走来,忻元甫都秉持着真挚、感恩的初心。

    记者 崔凌琳

    玩具事业初战不顺

    为了与当海员的父亲团聚,6岁那年,忻元甫和兄弟跟着母亲来到了香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10岁起,他就在读书之余给附近的玩具作坊打工。“当时,有一种叫做‘公仔’的人偶玩具十分风行,经常作为著名餐厅、商场、连锁店的赠品。”忻元甫告诉记者。在玩具作坊里,他第一次接触“公仔”玩具,就被深深吸引了,也是打那时起,便有了“有朝一日,自己也办个玩具厂”的念头。

    打工的生活自然是又苦又累,但正如他的工友、师傅、老板所说的那样,“这个小青年有着与生俱来的玩具缘”。忻元甫与玩具之间仿佛有着心灵的沟通,各种奇思妙想,各种创意灵感似火花般喷发。他也乐在其中。

    那时候的香港,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尤其是服装业和玩具业,发展最好。1970年,凭着在玩具厂学到的技术,凭着多年积累的人脉,也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劲,16岁的忻元甫,开启了他的“玩具事业”。

    遗憾的是,“初战”不太顺利。“1974年,世界发生了一场石油危机,所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香港制造’受到了严重打击,我苦心经营了4年的作坊,说关就关了。我,又成了‘打工仔’。”忻元甫笑言。笑声中带着洒脱,以及卷土重来的力量和勇气。

    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忻元甫“当老板”的希望重新燃起。1982年,在一位广东朋友的介绍下,忻元甫在广东开了厂。然而,由于当时各项政策和投资环境还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交通等问题,小厂经营了不到一年又倒闭了。

    一路辛酸终有回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曾说过,越挫越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忻元甫是真正具备这项素质的人,自信、满怀热情、有使命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掀起一波招商引资的热潮。忻元甫将目光转向了深圳。“1984年,我意外接到一笔大订单,喜出望外。然而,我在内地没有工厂,就把订单发给了深圳的一些工厂代工。直到1985年,才在一名宁波老乡的介绍下,在宝安区松岗镇租了厂房,建立了永正玩具厂。我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忻元甫的语气很坚定。

    “那个年代,松岗算是深圳最偏僻的地方之一了,因为交通不便,当地的工厂相比深圳其他地方算少了;那里稻田多,夏天的晚上,工厂灯火通明地赶工时,就会有密密麻麻的蛾群飞来……”忻元甫一桩桩一件件地回忆,当年的艰难,历历在目。现在想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创业之初,千头万绪,我虽是老板,实际上更像工人。什么门卫啦、司机啦、销售啦、检验啦,包括研发、出纳、装卸等岗位,我全兼了。产品从开模、喷油、上色、点睛,关键的工序,我都亲自把关。”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忻元甫和太太以厂为家,没日没夜拼命地干。“记得有一年,我和太太为了赶工,忘记了快餐店小年夜不营业,愣是让11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在家里眼巴巴地等了我们一晚,饿了一夜……”每当说起这件事,他都难以掩饰住对儿女的歉疚。

    所幸的是,到了1993年,忻元甫已拥有了3000多名员工,如今的厂房面积更达49000多平方米。一路的辛酸终有回报,永正生产的玩具得到了美国、日本等客商的肯定,忻元甫描画的公仔形象深受客商喜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