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财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团版“花呗”上线

吃饭付账 也可以“下个月”了

    信用卡会被取代吗?

    五花八门,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的互联网平台信用消费类产品,不但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先消费,后还款”模式的开创性产品——信用卡的生存空间。

    “现在好像都用不到什么信用卡,这回去西北自驾,我特意带了张信用卡和一点现金,结果发现,很偏的地方也能用支付宝和微信,除了两个加油站只收现金外,我基本一只手机就能搞定支付了。”王女士昨日跟记者这么说的时候,拿出钱包来翻了翻,里面还有两张单位代办的信用卡,“以前自己办的基本已经销掉了,留的两张,一张额度高点,出境游或者买什么大件的时候可以用下,还有一张感觉积分礼品送得比较好,我也习惯性地留下了。因为这两张都是无条件免年费的,也不规定一年要刷足几次,没什么负担就留着呗。”

    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一系列消费方式对原有的信用卡消费带来较大的冲击。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时代是线上流量变现的时代,而金融业务无疑是流量变现的最好业务渠道之一。商业银行线上信用卡以及其他线上信贷产品的高昂的获客成本,在互联网巨头这里并不构成问题,天然的流量优势是其在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独占鳌头的坚实依托。此外,阿里系、京东系由于在个人线上购物场景中居于垄断地位,对于消费信贷项目的产生把控力很强,而腾讯则在移动社交场景中居于垄断地位,在个人消费信贷入口方面具有相当优势。

    以花呗为例,有不少人在淘宝天猫购物时,已悄然将首选支付方式从信用卡换成了花呗。那么,未来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会取代信用卡的地位吗?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信用消费或将成为消费信贷的主力军,但是,要完全取代信用卡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

    首先,信用卡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去国外旅游求学的话,信用卡还是必备装备。另外,信用卡具备取现功能,而不少在线消费信贷类产品则不具备这一功能。即使如果有,额度也比较小。

    在额度上,信用卡也是占了绝对优势。以花呗为例,最高只有5万元,而大多数人的花呗额度只有几千元或上万元。而信用卡就不一样了,五万元、十万元的额度比较普遍,有的上百万元的额度也有。

    还有些小优势让信用卡也可以小得瑟下,比如在还款期限上,信用卡有最长达56天的免息期。花呗等的免息期则相对较短。另外,信用卡有着许多可以薅羊毛的地方,尤其是积分兑换礼品,还是挺有人气的。而花呗的积分相对来说更多体现在信用打分上,以及积分抵扣提现手续费、流量劵之类。

    人们变得爱花明天的钱

    “我觉得这类产品对我们的消费观念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回过头去看看,改变却是蛮大的。拿我来说,10几年前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拿到薪水肯定要留出开销的钱,剩余部分才存起来。当时也网购,但一般都选择储蓄卡支付。初办信用卡,只是有比较大金额的消费时才想到刷信用卡。现在,我在淘宝买东西,首选支付方式是花呗,在线下小店刷手机,支付宝的首选支付方式也是花呗,微信消费则优先从绑定的信用卡扣款。订酒店的时候,有信用住的酒店更能赢得我的好感……”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消费,即便是小便利店几元钱买个饮料,也会首选信用付,因为实在很方便。

    而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选择信用付,已经不是钱不够时的选择,而是支付时习惯性的首选。让本该花出去的钱继续呆着赚钱,到下个月再还出去。而且,信用付可以增加自己的信用分,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变得爱花明天的钱,这在相关调查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与2年前相比,延迟消费偏好略有下降。

    延迟消费,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财物存储起来,然后安排在未来多个时间点进行消费。延迟消费偏好下降,意味着一部分人不再存钱,而是把钱即时花掉。

    在众多消费形式中,刷信用卡或者使用支付宝“花呗”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等进行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现象值得关注。这种“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东西”的消费形式,在一些年轻人中很普遍。

    不过,随着消费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导致未偿信贷数额大幅增加,推高了金融风险。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797.43亿元。而在9年前的2010年,这个数字还只是88.04亿元。

    多名专家表示,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养成良好、健康的消费习惯,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适度消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安排好、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