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察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瞪羚企业265家看看谁跑得快又跳得高

    记者 乐骁立

    都说,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新经济的较量。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这些年因此备受关注。

    还记得去年我们讨论过“宁波为何没有独角兽”的话题吗?当时,大家都在为宁波“独角兽”稀缺而深感惋惜,不过也有人指出,宁波虽然没有“独角兽”,却冒出了不少“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的羚羊,借指短时间内跳跃式增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9月17日,全球INS大会研究院联合经济观察报政研院、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优客工场等机构,发布了《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并对各城市入围企业数进行排名。

    宁波共有265家企业上榜,占全国总数的1%强,入围企业数量排名全国城市第18位,全省第3位。在省内,落后于杭州和嘉兴,数量仅为杭州的三分之一,与嘉兴相差14家;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还落后于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排在了第7位。

    如果说,“独角兽”在新经济发展中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那么,瞪羚企业则是新经济潮流涌动的澎湃潜能和不竭动力。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观地反映了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座城市在培育独角兽或瞪羚企业,也就是在织就自身发展的新格局。那么,宁波的瞪羚企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变化,又遭遇了哪些成长的烦恼呢?

    1

    宁波“瞪羚”位居全省第三

    首先来了解一下瞪羚企业在全国分布的总体情况——

    据全球INS大会研究院院长、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介绍,他们对于瞪羚企业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成立时间在十年以内;二是必须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排除大型央企、房地产企业以及部分资源垄断性企业;四是年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上一年度总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

    根据这些指标,在中国大陆共有25057家企业入围“瞪羚”。其中,广东省以4423家高居全国首位,北京和江苏分别以3190家、3180家紧随其后。数量过千家的省市还有浙江、上海和山东。

    如果从城市分布来看,这些瞪羚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5个城市的数量均超过1000家。杭州、天津、南京、青岛和成都也挤入前十名。武汉、重庆、长沙、西安、无锡等新一线城市也位居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共4423家,占比17.65%;长三角城市群共7010家,占比27.98%。从这个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9个城市瞪羚企业总数不及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

    宁波共有265家瞪羚企业入围,居全国城市第18位,这与宁波在新一线城市中的排名几乎相当。但这个数量放在长三角主要城市考量,就相形见绌了——

    在省内,且不说瞪羚企业数仅为杭州(750家)的三分之一,与嘉兴(279)也相差了14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更不及苏州(1013家)的三分之一,仅接近南京(530家)的二分之一,比排名全国第15位的无锡(297家)也少了30多家。

    2

    产业集群成效初显

    那么,宁波瞪羚企业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究竟在哪?

    我们不妨看一下瞪羚企业所处的行业及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从全国瞪羚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看,制造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高达9577家,占比38.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8170家,占比32.6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2996家,占比11.96%。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位居前三的行业依次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4377家,占总数的17.4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09家,占11.21%;研究和试验发展2446家,占9.76%。

    而宁波的入围行业产业结构则与整体情况区别较大。记者根据宁波“246万千亿”产业集群的产业划分将265家入围企业进行了分类。

    从大产业看,宁波的瞪羚企业中,制造业占239家,占比90%以上;服务业24家,占比仅为9%;剩余的,农业和建筑业各1家。

    细分到“246产业”,入围企业就达259家,可见宁波制造业以及产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其中,高端装备达80家(包括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新材料40家,电子信息34家,汽车业32家(包括汽车电子),软件和新兴服务24家,智能家电18家(照明电器纳入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13家,节能环保9家,生物医药8家,绿色石化3家。文体用品和时尚纺织服装没有企业入围。

    由此可见,宁波瞪羚企业产业结构显然是不均衡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