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崛起中的东部新城 华立君 摄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可是,1949-2019年的中国经济历程,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有阵痛,有悲愤,有跌宕,也有喜悦,有激情,有呐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群小人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他们为之激昂的祖国,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现代商业社会转轨、疾驰、腾飞。 他们和他们的企业,共同构筑了70年的现实轨迹和情感记忆,如此珍贵的节点,也因此焕出细微又宏大的完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再渺小的个体,都足以成为时代造化的英雄。 而宁波,从来就不缺英雄。70年来,宁波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商埠小镇向国际港口名城的历史性跨越。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无疑,宁波有幸拥有他们,更值得记录他们—— 记者 王心怡 1 英雄,就是那些引领我们走出黑暗和困境的人。——卡莱尔(英) 他们都是泡过苦海的人。 周辞美1942年出生在象山西周。 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面对过反右派斗争、土地改革,参加过农村合作社,领教过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 “那时候的象山西周非常穷,一天的工资才几角钱,一个月十几块钱,碰上一场台风淹了水稻,农民就什么都没有了。” 同样的苦难,十多年后,在李如成的记忆里,呈现出另一番模样。 那时,上山下乡的李如成每天往返于田间劳作,这一度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一年端午节,女儿因想吃粽子而哭闹,但他身无分文,只得借钱买粽子过节。他为女儿取名“李寒穷”,想要远离饥寒与贫穷。 对于那段岁月,几乎每个人的叙述都是零星的,碎片化的,但时代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一样的深刻。 不得不说,困境在普通人眼里,是望不见底的深渊,而在擅于把握命运的强者面前,黑暗又蕴藏着无比清醒的力量,似是从黄泥土地里翻飞而起的力量。 当这种力量撞上了1978年,一切都带上了英雄主义色彩。 那一年,李如成所在的村办小厂青春制衣厂已濒临破产。很多像他这样的回城知青都撑不下去,纷纷托关系另谋出路。 而就在这时,一位在沈阳工作的老乡回宁波拜年,无意中提到自己所在的辽源经编厂有大批卖不出去的库存面料,想在南方找个加工点,制成成衣销售出去。就这样一句不经意的对话,让李如成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赶到了沈阳,豁出命来2天喝了5顿大酒后,带着12吨面料加工的大单回到了宁波。一个单子便挣了20万元。从此,李如成便成了全厂人心中的大英雄、大救星。 “英雄,就是那些引领我们走出黑暗和困境的人。”正如英国哲学家卡莱尔所说的那样,当时在四明大地,有一批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临危受命,他们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接下破败多年的厂子,带领身边的人闯出一条生路—— 36岁的周辞美果断承包了宁波邮电器材厂,天南地北找订单,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26岁的谢识才被委以重任,担任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他一开始便瞄上了“高档产品”,给上海凤凰自行车供应生产辐条的铜材; 25岁的郑坚江毛遂自荐,承包了钟表零件厂。这个厂子最开始只有7个员工,负债20万元,为了获得2000元的银行贷款,他一次又一次地守在信用社主任家门前。 …… 在宁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且时刻发生着,尽管开始磕磕绊绊,但最后大多轰轰烈烈。 1994年,《经济日报》称“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板块”,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8%、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国家税收的1/4、外贸出口交货值的一半均来自乡镇企业。 也正是这个时期孕育的一大批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成为宁波迅速崛起的磅礴力量。宁波也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