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家国情 奋斗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肇丰:

勇抓机遇 硬核发展

    记者 王伟

    1984年,被誉为中国现代企业元年。

    这一年,王石在深圳创办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后于1988年更名万科;张瑞敏任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此后他所带领的海尔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神话;柳传志则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内开启了他联想的事业。

    这一年,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首只公开发行的股票。

    这一年,还有一件与中国经济更为相关的事,那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也成为激发中国此后商业繁荣的原因之一。

    在宁海,一家名叫宁海县建新橡胶厂的小厂也在这一年成立了。这家厂,正是如今建新赵氏集团的前身。橡胶厂成立时,只有3间车间、8个员工、4台压机,到了2018年,集团年销售额44亿多元,拥有近20家子公司,超过5600名员工。

    有人说,建新的发展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有人评价建新是“汽配行业的一匹黑马”。

    作为创二代的赵肇丰,2006年正式接过了父亲赵国行的指挥棒,成为集团公司总裁。接班之后,赵肇丰提出了企业发展目标:成为世界级科研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提供商。

    1

    从橡胶圈到汽配业 从生产型企业到研发型企业

    管理一个集团公司,赵肇丰很忙。9月17日下午,他抽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之后,他将开启一段时间的出差之旅。

    “1984年,父亲创立了建新橡胶厂,从生产橡胶V型圈、O型圈开始,慢慢拓展市场。创业期很长,父亲与大多数创一代甬商一样,从零开始,敢闯敢拼,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曾经在梅林机耕站开过拖拉机的赵国行,对于机械并不陌生,办厂以后,在技术上把关极严。凭借着严格的质量管控,建新橡胶厂当时的密封圈产品渐渐打开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之后,进入洗衣机行业,给松下等知名洗衣机品牌做配套产品。

    “第一次关键性转折发生在1992年,这一年开始,建新进入了汽配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迎来了轿车国产化浪潮,之前已经起步的宁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上海汽车产业的拉动下,开始蓬勃发展,此后陆续形成了以橡胶类汽配为主的生产格局。

    在商业市场摸爬滚打8年之后,赵国行抓住了对建新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商机——1992年,与一汽大众合作生产橡胶减震件,标志着建新正式步入汽车零部件生产。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轮胎、传动带、密封件、减震件……平均每辆汽车需要橡胶配件一两百种,一千多个。这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橡胶汽配行业门槛并不高,在宁海就有众多橡塑产品企业,要想活得好,就要有技术优势。

    “1997年,建新迎来了第二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企业开始战略转型,从原来的生产型企业转向研发型企业。”这一年,赵肇丰担任建新橡塑的总经理助理。

    “这之后,我们在人才和设备上的投入大大增加。虽然当时产值只有七八千万元,但投入的都是国际上一流的检测设备。”赵肇丰说。最高的时候,建新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度超过了10%,近几年,这一数字保持在4%-5%之间。

    1999年,企业改制为宁海建新橡塑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000年,公司开始研发整体式密封条,很多参与这个项目的员工都记得,在攻坚的那三个月里,技术人员、试制人员都住在厂里,只有换衣服才回一次家。甚至有的员工把15套衣服全部穿脏了才回家。这款产品研发成功后,成为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建新的主导产品。

    进入新世纪,国家把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宁波汽配业同步快速发展,逐渐坐上第一产业的宝座。在研发力量不断加持之下,建新在这一轮产业浪潮中,也成了一位弄潮儿。

    为了更好地与时代接轨,2000年开始,赵肇丰开启了为期四年的德国留学之旅,接受国际化教育,也见识了德国工业的魅力。公司的锻炼与国外的学习,为赵肇丰之后的回归积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