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财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炒鞋为何会造成金融风险?

追币网内YEEZY与虚拟货币价格图

    价格飙涨,谁是幕后推手?

    买一双鞋至少需要投入数千元资金,而且,为了抽中可能暴涨的款式,囤多个种类的鞋,已是基本“常识”,于是,这个市场天然地就有资金门槛。

    “我们学生没多少钱,规模并不大,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合伙,最后的利润按比例分。”小戚说,他们凑在一起手上的资金最多时有好十几万元。

    当然,学生群体在鞋圈只是冰山一角,更疯狂的是一些资本大佬也在炒。“我认识一名上海的‘鞋友’,以团队的形式运作,目前流水账每个月有几十万,堪比一个小型公司,不过现在渐渐退圈了。”

    当然,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关于鞋的衍生品市场正在产生。比如潮鞋抢票软件,小戚介绍,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BOT机器人抢鞋软件,通过注册多个抽签账号,让软件自动抢鞋,跟人工手速相比,机器人不仅提升了抢鞋速度,也增加了中签概率。“使用费自然不菲,听说一年至少3000元。”

    而黄扬认为,平台也存在助推作用。目前,国内关于买鞋、饰品等潮流APP已有10多款了,像毒、Nice、斗牛、当课(get)、YOHO!有货、识货等,在这上面,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也大,并且价格也经常出现波动。

    记者了解得知,随着“炒鞋”热潮迭起,一些平台还专门编制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证券化趋势非常明显。

    记者在追币网发现,其币币交易区上线了潮牌通证,并开通AJ/USDT、AJOW/USDT、SUP/USDT、YEEZYB/USDT交易对,其中AJ、AJOW、YEEZYB对应的球鞋分别为AJ深棕倒钩、AJ1 X Off-White和Yeezy黑色满天星球鞋。换言之,用户可选择持币交易,也可以选择兑换实物。

    “Nice”APP还曾推出过“闪购”功能,即一种寄存服务,当买家购买成功之后,允许立即上架进行二次转卖,“鞋子都没出仓,直接转卖,这不是一种虚拟交易吗,只有资金在流转,鞋子都没动过。”

    “伞兵、克诺里格的钥匙扣就是个最好的证明。”黄扬举例,作为Supreme的赠品,其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在“Nice”国庆优惠活动中,庄家把伞兵大批买走,价格直线飙升,从最初的50元一个,演变成了爆款,曾一度冲上2000元的门槛。

    当庄家利用了平台的某些漏洞时,潮鞋圈的战场不仅仅是普通的炒作,已经变成了资本的博弈。“‘倒钩’鞋发售时,操盘手喊着冲,我5000元进场的时候,被庄家取消订单,最后只能以7000多元成交。”回想5月的惨状,黄扬显得十分愤慨。

    此外,一些平台还提供分期服务。例如“Nice”便可使用花呗、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进行分期付款,更有虚拟货币交易所将球鞋通证化,让“炒鞋”能够跟炒币一样规模交易。

    “郁金香泡沫”会破灭吗?

    面对圈中不断发出的质疑声,目前Nice除了取消分期支付功能、曲线图和指数的设计外,并全面下架闪购,重新推出“速达”服务。平台客服称,与闪购相比,速达不支持寄存,当买家选择购买Nice速达商品后,至少需要2天送达买家手中,这也意味着当初一夜之间炒上天的商品将大大降低。圈子中剩下的便是无数的“韭菜”。

    炒鞋俨然变成了一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在简报指出了目前“炒鞋”有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助长了金融风险;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此外,“炒鞋”行业背后还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对此,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志明表示,目前“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一些平台的经营目的已不是正常交易,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这便涉嫌扰乱金融秩序。

    同时,“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具有实质上的“金融属性”,可能被监管部门认定为金融产品。

    目前,不少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也助长了金融风险。“利益熏心之下,部分消费者使用分期付款、信用卡等消费贷时,一旦失去理智,面对‘炒鞋’失利的局面,贷款逾期归还,最终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对金融机构来说也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坏账,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此外,还要提防借炒鞋之名,从事洗钱之类的犯罪。”吴志明提醒。

    当鞋子背离了“穿”这一基本属性后,对消费者来讲绝非一件好事。在这个时尚潮流急剧迭代的年代里,爆款的生命力究竟有多持久,是不是一地鸡毛,谁也说不清。

    事实上,“炒鞋”发展到现在,与之前的“炒币”“炒蒜”“炒邮”等没什么不同,监管机构固然要提醒防范金融及法律风险,个人投资者也要避免成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的“接盘侠”。

    事出无常必有妖,且行且珍惜!

    (文中小戚、黄扬均为化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