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迈入市场主体超百万户城市行列

宁波每20个人就拥有一家企业

    现象2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最多跑一次”获肯定

    2012年,广东等地试点商事登记改革,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无疑,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奠定了市场主体的数量基础。

    围绕着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市场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每年都推出新的标志性改革措施。它们不仅解决了市场主体准入的门槛障碍,降低了成本费用,提升了市场主体进入的便利度,也优化了宁波的营商环境,助推了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创业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到“放管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降本减负等改革,市场门槛大大降低、各类条件不断放宽、准入成本大大降低,如推行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名称自主申报、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放宽经营范围、取消登记费用等,使得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变得非常简便,活跃度大大提升。而系列许可制度改革和便利化举措的实施,如前置改后置、证照分离、先证后核、全城通办、一窗办理等,也将许多先前进入市场的诸多限制取消,使得创业创新的便利度提高。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模式逐步由单一办理转向集成办理,如先后推行“五证合一”“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改革,将更多证照功能归集到营业执照,更多事项归集到一个部门、一个窗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审核、一次完成,办理集成度大大提高。

    以今年实施的企业开办全流程“一件事”改革为例,企业通过网上或现场,一天内(8个工作小时)可全部完成营业执照、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税票领取等事项,极大地降低办理成本、加快办理速度,再以推行的“10+N”改革为例,从企业开办、建筑许可到纳税等10几个项目,基本上每个事项都缩短到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办结,这些原来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甚至“网上办”“掌上办”的推出,让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所有相关事项办理。

    截至2018年年底,宁波1298项审批服务事项均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全覆盖和“八统一”标准全覆盖。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民营企业对“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有较高的认可与积极的肯定,其中对“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企业占比高达94.9%。

    值得注意的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了解,宁波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主体、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建设上,都做了准备。比如,建立完善包括电子认证、电子签名、在线提交、在线审核、网上发照、电子归档在内的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与公安人口库、不动产登记库等的数据共享、数据标准统一和智能辅助审查等。

    现象3

    民营经济成重要支撑,缺人缺钱是新难题

    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宁波民营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私营企业从1988年的275户发展到目前的近38万户,个体工商户从1978年的4597户发展到目前的58万余户,形成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局面。

    特别是近几年来,宁波陆续出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80条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96.7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6.2%,这个数据即便在全省也稳居前列,实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排在全省第2、4位。

    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宁波全市63%的地区生产总值,62%的财政收入,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口450万人,全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95%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可以说,我市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和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

    今年7月,浙江省统计局曾对全省所抽取的民营企业有效样本进行了“全省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问卷调查”,宁波共有532家民营服务业企业参与其中。调查结果显示,缺人和缺钱既是这些民企发展的首要掣肘,也是他们进行技改投资、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重要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主要还是“民营服务业”,但不难从中一窥宁波民企的普遍诉求。

    人力上,一方面,企业要支付的用工成本不断抬升,如社保负担较重;另一方面,招不到合适的用工依然困扰企业。资本上,原料价格波动频繁、货款拖欠、汇率波动都会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不利影响。

    人力和资本两大难题,明显影响了企业技改上的创新措施。有数据显示,37.6%的受访企业在技改投资、实施创新驱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没有专门的举措,有19.0%的企业坦言不了解创新创业,过半数的企业在技改投资、创新驱动方面没有实质性举动。同时,预计今年下半年在技改投资、实施创新驱动方面的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78.4%,选择“减少”的企业比选择“增加”的企业还多了3家。

    实际上,市场主体的难点和痛点的转变,是商事制度改革在短期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后必然伴随的现象,因为市场主体在短期内倍增,会带来两个效应。

    一是产品市场上的供给增加。如果市场需求大致不变,必然导致产品市场上供给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增加。随着市场主体在短期内倍增,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甚至是倍增的,如果供给大致不变,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出现招工难、成本高等难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