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问”宁波市场主体破百万的背后

    记者 王心怡 严瑾

    宁波市场主体突破百万背后所彰显出来的,是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创新创业工作的不断推进,是产业结构的日益提升。

    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我们把宁波放到全省、全国的行列中去观察时,我们也提出了三点思考。

    

    1问  宁波为何排“浙江第四”?

    

    首先,我们不禁好奇宁波市场主体于2019年11月达到100万的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样位置?为此,记者整理了全国重点城市“破百万”的时间表。

    由于未在公开报道中找到北京和上海的“破百万”时间,但能确定的是,这两座城市早于宁波。从上面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到,算上北京和上海后,宁波的速度大约排在全国第20位,是浙江省内继杭州、温州、金华后的第四家。

    为何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市场主体破百万的速度会略逊于其GDP在省内的顺位?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杨健认为,道理很简单,恰恰在于几座城市间,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同。

    “金华的发展模式,以批发类、小商品为主;温州的块状经济更为典型。在这两座城市里,往往三五个人就能形成企业主体。而宁波是制造业大市,不乏一家公司就吸引成百上千人的例子。且不说方太、公牛、金田等头部企业,即便是慈溪一家中小型的家电企业,也能聚集500多名员工。”杨健说。

    以记者曾走访过的宁波惠康国际工业有限公司为例,他们主要生产冰箱、冷柜、制冰机等产品,与同类的制冷家电企业相比,他们的产品品类不算多,但现在仍有1200名员工,最高峰时达1800名。据介绍,这个数量的削减还是靠工厂近年来进行的智能化改造,用“机器换人”做到的。

    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城市“碎片化”的小微企业,宁波“集中化”的规模效益更为显著,这或许能解释其“破百万”的时间位列浙江第四的原因。

    不过,把宁波放到全国来看,尤其是与重庆、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相比,宁波的速度还是有些距离。

    对此,杨健认为,这是因为重庆、成都、武汉皆是中部或西部的区域中心,其聚集的人口和辐射的范围更加明显。比如,武汉、成都的人口规模皆突破1000万人,而其GDP都能占据该省的半壁江山;至于直辖市重庆,则有着更高的城市能级,而“地处长三角的宁波,并非该区域最强的核心。”

    人口越多,市场主体多是正常现象。因此,有一个指标尤其值得注意,即“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的数量”。按照2018年宁波的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820.2万人计算,截至今年11月,宁波每千人拥有企业约50户,商事主体约125户,号称“每8个宁波人就有一个是老板”。

    据了解,“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在发达国家一般在50户左右,中等发达国家在20至30户。如此比对,宁波的这项指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宁波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吴伟强说:“我们知道深圳正在加速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它的重要底气来自于拥有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的创业密度。2018年深圳每千人拥有企业150户、商事主体约240户,虽然宁波与深圳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两年的迅速增长,体现了城市创新动能加速培育的良好态势,这将有力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创业创新已成了城市的基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