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问 宁波服务业的增速有多给力? 另外,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向来以制造业见长的宁波,第三产业的增速非常可观。 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新增企业336户、11179户和46126户,分别占企业总量的0.6%、19.4%和80%;截至10月底,全市三产实有企业数分别为0.4万户、12.6万户和27.9万户,较2012年之前分别增长了47.1%、42.4%和157.9%,比重分布为1:30.8:68.2。 服务业主体增速“节节高”的现象,在全国都不是孤例,这一趋势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新登记的商事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94.3%,这一比重上海早在2017年就已超过七成。 2014年以来的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工商登记注册的门槛,而入行条件比“重资产”制造业更低的服务业,自然成了这一波红利释放的最大赢家——去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在三产中的构成,从原先的5:31:64,变为6:17:77,即第三产业增长了13个百分点。 杨健认为,除了制度因素外,全国范围内第三产业占比的增加,都与互联网与技术的进步、传统产业面临转型、消费升级带来机遇等大背景相关。而结合宁波产业特色来看,它的服务业增长,可能得益于这些因素:“宁波发达的外贸行业也属于第三产业。过去,进出口经营权掌握在大公司手中;现在,电商降低了从业门槛,即使是小个体户也能把货物销往海外,这里便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同时,制造业的升级也衍生出细分的配套服务,比如产品设计、设备维修售后,甚至专门的电商运营推广,都能交由第三方公司负责。” 然而,目前宁波市场主体第三产业的占比为68.2%,要远低于全国商事制度改革后77%的比例,更不用说和创业大市深圳相提并论。这一方面因为,宁波在追求第三产业亮眼增速的同时,并未放弃从事实体经济的步伐,依然保持了10.4万户的制造业总量;而另一方面,或将预示着它在城市竞争中的一块短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林承亮教授指出,所谓的“服务业”,既包括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杨健提及的产品设计、设备运维;更是涵盖了面向普通人群的“生活性服务业”,宁波在淘宝店主、餐饮店家便都有提升空间。 “宁波的制造业根植性很强,但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其对GDP的贡献,总体来看尚未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也鲜有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案例。和重资产投入的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不那么依赖于规模效益,更容易推陈出新。”林承亮说。 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院管如镜总结道:“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宁波相对于杭州、南京、苏州、青岛等同类型城市,市场主体‘破百万’的步伐较慢,这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培育有较大的关系。服务业门类多,一直是创新创业、吸纳就业的主要阵地,对服务业不够重视或者重视晚,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市场主体的增长。” 3问 “扩量”之后该如何“提质”? 正因如此,当我们为市场主体“破百万”彰显的创业创新环境“点赞”时,不能忘记“提质”才是“扩量”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既然第三产业已占到宁波市场主体的近七成,那么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值得率先被提上议事日程。 为此,林承亮开出了几个“药方”:“首先,我们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市场主体多说明我们经济的创新活力强,但真正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然是一些大规模的高端制造业,比如宁波的均胜电子、菲仕电机等。在兄弟城市中,武汉光谷实现‘以技术换市场’,成功打造影响力的经验值得学习。” 林承亮还认为,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宁波应抓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机遇,比如结合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专门建立智能装备进口产业园区;至于生活性服务业,必须“加强体验”,满足老百姓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比如“喜茶”“乐乐茶”等网红茶饮店,就是满足年轻人这一细分群体需求的例证。 当然,要想将这些设想落地生根,离不开市场主体、政府部门、配套行业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从企业层面看,林承亮呼吁宁波广大制造企业,增强“为高质量服务买单”的意识,从而建设面向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创新驱动体系。 “宁波的不少市场主体有着很强的实体意识,愿意花钱购买设备投入生产线,但因为知识转化的收益难以估价,让他们往往未必愿意付费投入智力成果,比如做一场企业诊断、寻求海外投资调研。但我相信随着服务企业的增加,购买服务的意识也会兴起,从而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林承亮说。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仍需不断地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失信主体监管、在民营企业融资和特殊领域准入放慢加大扶持。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深化国内市场开放,建设高质量的市场准入环境:“农业领域向市场主体开放,解决了吃粮难;工业领域向市场主体开放,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服务领域向市场主体开放,有望成就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77%的新增市场主体进入了服务业,内生地需要服务业领域更大范围的开放。” 明年的1月1日,《外商投资法》将正式生效,预示着中国在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届时,市场主体将更为多元化,不仅意味着吸引更多外商参与,还可能意味着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环境。 管如镜也提到,下一步,宁波还是要重视量质并举,一方面,要更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市场主体数量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政策体系和经济发展制度,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