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刘波 摄 |
记者 史旻 12月18日,“绿色文明进企业暨网络达人智能工厂行”活动第六站为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今年活动的“收官之站”。近30名网友参与了本次活动,实地探访了这个从戏台下的小厂一路成长起来的世界级时尚集团,感受传统服装企业与智能制造相融合后的奇妙化学反应。 此次活动由宁波市委网信办、宁波市总工会指导,宁波市互联网发展联合会主办,由东南商报承办。 在雅戈尔全新亮相的精品西服智能车间内,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上百件西服、西裤像接受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列队,吊挂在运送系统装置上,等待着输送到每个工序相应的工位上。女工们从吊挂系统上接过一块布料,完成自己的加工任务后,再交还给系统,传送带将带着它们走向下一个工位…… 在这道流水线上,一共有300多道工序,70多种功能各异的布料在全车间420余位工人中交织传递,生产加工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智能不仅表现在减少了人为物料搬运工作,更表现在系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 从任务分发来看,人工智能系统会按每个工位上工人的工龄、熟练度、身体状况等,自动调配工作任务。当某个工位出现任务积压时,系统会自动作出判断,将需加工的布料传送到同个工序环节的不同工位上。 在所有工序完成后,系统的考察环节并没有终止,它还会根据衣架上的序列码,对西服和西裤进行扫描配对,确认颜色、尺码无误后,成套送进仓库。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量体定制、个性化订单成为服装行业的一大趋势,服装上的区别也不再是局限于大中小的比较,西服如何穿越“衣海”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西裤的呢? 雅戈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谜底就在吊挂架上。“每个吊挂架都有一个编号,好比是每件西服的‘身份证’,包含了服装的所有信息,这些‘身份证’就是系统识别的关键。这个‘身份证’包含着服装从原材料到成衣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能发挥识别作用,在出厂后也有利于消费者进行溯源。” 据了解,在这个智能车间内,雅戈尔西服大货的生产周期从45天缩短到了32天,量体定制周期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了5个工作日。特殊情况下,单件定制周期最快能缩短至2天。智能工厂上线之后,量体定制占比由占总产量的10%增加至30%以上,精品西服年生产总量由12万套提升至13万套。 除了颇具气势的传送系统,参观者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一个智能工厂已经成型,但是车间中的工人却不见少。在这个投资过亿的车间中,仍有400余名工人参与其中。 这也呼应了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过的话:“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用机器替代部分劳动力。”在他看来,智能制造是要让“智能化”融入到企业订单、供应链、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打造柔性供应链。 雅戈尔智能制造项目总指挥徐士利也指出,在智能化改造环节,服装行业与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西装这类服装的生产中表现尤甚,因为机器面对的所有产品是柔性的布料,机械臂没有触觉,对布料的处理仍然无法取代熟练工人。 “这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多设想有待实现。”徐士利表示道,“现在,通过应用MES系统、智能裁剪系统、AGV智能小车、单工位智能模块等一系列信息化硬软件设备,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服装输送环节的智能化改造,而将这类改造逐渐渗透到生产过程中,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目标。” 几个月前,雅戈尔的智能工厂已被中国纺织服装联合会评委“2019年纺织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这对于“正值壮年”的雅戈尔来说显然不是终点。下一步,雅戈尔计划打造中国人体型大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线上搭建3D云平台,把传统的服装工业制造升级为智能制造,开启工业4.0定制化时代。 网友笔记: @文谷施小锋:雅戈尔智能工厂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智能物料流转系统,将组装生产的离散制造业转变为以连续方式进行生产的流程制造业,让生产流程更通畅,提高了生产效率。相信通过未来对仓库数字化建设、3D量体和设备互联等方面的规划,这家老牌西服工厂将会书写全新的智能篇章。 @luee:服装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升级智能制造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但服装行业也与其他行业不同,从生产到出库,服装行业都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因此,智能化要求也就更高,而且,目前有些工种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智能制造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一言酒鼎:本人也是从事服装行业的,今天看到雅戈尔的智能工厂,在惊叹之余也不免担忧:中小企业还能在智能制造时代生存几年?传统的手工作坊还能为社会带来哪些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