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友好城欢迎您

    更强大

    甬籍院士是宁波帮的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名片。目前已经评选出来的3000余位两院院士中,宁波籍“两院”院士就占了118席。

    近年来,宁波广泛联络海内外宁波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甬籍两院院士。在甬籍院士“智囊团”的智力资源对接下,一批宁波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具体来说,以甬籍院士为“枢纽站”,为我市有关部门与外地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挂钩联系牵线搭桥;以甬籍院士为“引路人”,为我市引进科技人才提供帮助;以甬籍院士为“信息窗”,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高科技项目提供信息;以甬籍院士为“营养师”,为我市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进修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了解到,目前徐志磊、吴祖泽、陈亚珠、陈肇元、袁渭康、石钟慈、陈剑平、朱英浩等22位甬籍院士参与了宁波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一批又一批的甬籍院士到宁波讲学、做学术报告,接纳宁波科技人员到他们所在院所参加培训,协助家乡的研究机构、有关企业进行科技攻关,通过“传帮带”,扶持了一批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产生了广泛的人才集聚效应。

    在“最强大脑”的引领下,宁波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要素,逐步建立起涵盖技术、人才、平台、资本等要素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平台建设方面,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之后,又相继建设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019年谋划布局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

    人才方面,目前,我市拥有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6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751人,带动引育高端人才团队项目1800余个、海外人才1.3万余人。

    资本投入方面,宁波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补助和税费减免力度,同时成立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大市场、启动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90%以上,宁波已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之一。

    【记者手记】

    人才流动的“大趋势”

    引才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座城市在人才生态环境上的较量。

    宁波对人才有多渴求?我们很难真正量化,即便是写了不少人才报道的我,也无法用一组具体而微的数据来诉说。

    我只能感性地去发觉一些什么,比如今年我跑招聘会的脚步更勤快了;比如我全年的稿件中,“人才”两个字出现地更频繁了;比如4月“宁波人才日”和9月“宁波人才科技周”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再比如,这一年里,我的微信中加了十几位新朋友,他们都是我在采访人才报道时遇见的,他们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宁波人,有刚在宁波这座城市落脚的人,也有已经扎根于此生活、奋斗了十余年的人。

    采访中,我印象很深的三句话,分别来自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主管何先撑、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梁卿、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助理所长王明辉。对于为什么留在宁波,他们说,“当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轨迹密不可分时,留下来就走不掉了”“明确我们有什么,宁波要什么,留下来就走不掉了”“当个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契合时,留下来也就走不掉了”。

    一面之缘后,他们大多停留在了我的微信中,成了“点赞之交”。即便如此,我仍然欣喜地发现,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会在朋友圈分享他们与城市的喜乐平常,无一不在为上面的三句话作出“注脚”。

    当然,我也明白,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用他们在宁波生活、奋斗的“小趋势”去描述、印证宁波的引才工作,带有极深的个人烙印,无法代表大多数人。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他们所提到的,这些星星点点的“小趋势”共同组成了宁波的人才生态环境,这足以成为改变人才流动的“大趋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