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 陈旭钦 胡拓 汪雅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所赋予的国家战略定位息息相关。 历史表明,当一座城市处于功能提升、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往往通过举办重大会展节事活动,作为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宁波怎样提振“精气神”?亟须谋划一些重大会展节事活动,聚焦高质量、面向现代化,解决经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人口承载能力的矛盾,这是必须关注、剖析、解答的问题。 宁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十年来,宁波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区间,保持较强韧性。 但从当前及“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看,仍面临不少要素制约和挑战,支撑城市发展的传统动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表现为: 1.要素制约愈发凸显 随着城市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宁波缺乏优质高校和大院大所的短板日益暴露。万人高校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35位。加之杭州、上海的“虹吸效应”,导致宁波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宁波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不够,城区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创新密度不高。宁波建城区规模相对偏小。从2017年建成区面积分析,宁波345平方公里。 土地产出效率相对较低,2018年宁波单位土地产出约1.09亿元。建设用地指标稀缺,城市新增动能找不到地理空间。 当前,宁波不少大平台、大区块开发建设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在于市级统筹能力太弱及“强县域”发展模式,对重大产业布局、区块开发、项目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发展理念亟待转型。 2.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宁波现有的科研、人才等短板制约产业创新的空间。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导致宁波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 宁波制造附加值普遍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占全市出口比重仅为6.7%。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宁波R&D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4%。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2018年,宁波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6016.5亿元,而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30.0亿元,仅为货物贸易的1/19。 文化软实力、创新力薄弱。宁波虽然拥有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优势,但文化创新相对落后,文化传承与创新力、软实力不够。 3.政策优势趋于弱化 宁波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到中央鼎力支持,通过建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等体制机制,争取到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如今,一方面计划单列的体制优势不再明显,另一方面自贸区、自贸港等新的政策机遇未能先行获取。 4.区域竞合形势复杂 当前,宁波在新经济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经济辐射范围未能有效扩张,城市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能级没得到有效提升。 未来,宁波将面临上海和杭州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加之城市功能、城市品质、交通便捷度等方面不足,进一步导致宁波对优质人才、金融资本等关键要素的吸引力趋弱,对舟山、台州、绍兴的辐射作用也比较弱,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港口“大而不强”“大港小航”格局明显,港口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减弱,港城协同融合能力不足。空港能级不足,全球可达性较差。宁波机场能级不高,与城市地位不匹配。2018年宁波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72万人次,全国排名第33位。至2019年10月,宁波直飞城市为83个(其中境外19个)。 铁路枢纽能级不足,向上向下链接能力较弱,面临被边缘化风险。宁波高铁班次数量居全国第21位,高铁、动车和城际班次合计为201列/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