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封面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2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外金融市场大幅动荡

央行1.2万亿迎A股开门

    C

    利好频出

    除了央行的红包,多项重大利好政策纷纷出台。

    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疫情严重地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给于差异化信贷支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到期贷款还款困难的可以展期或者续贷等方面提出了30条务实举措,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

    央行表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2月2日,证监会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也就投资者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要点如下:

    1、A股休市时间越长,积累的各种压力会越大、不确定因素会更多。

    2、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和落地,会对改善市场预期、防止非理性行为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3、2月3日股市开市,是权衡各种因素的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对市场、对规则的尊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4、为做好特殊时期疫情防控工作,我会决定,自2020年2月3日当晚起暂停期货夜盘交易,具体的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5、股票质押协议在疫情防控期间到期,客户由于还款困难申请展期的,如是湖北地区客户可申请展期6个月,由证券公司协助办理展期事宜;如是其他地区客户,可与证券公司协商展期3至6个月。

    6、疫情解除前,对于湖北地区融资融券客户,以及因疫情实施隔离或者接受救治的其他地区融资融券客户,证券公司不主动实施强制平仓;对于其他客户,证券公司应按约定主动加强与客户的沟通,适当延长客户补充担保品的时间。

    D

    危中有机

    天风证券宋雪涛称,短期来看,虽然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是一次性的,但会被产业链所放大。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减弱、生产恢复,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最终会逐渐消失。但处于各类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如果经历持续停产、停工,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甚至破产的风险,由此带来的冲击值得关注。

    安信证券认为,疫情对一季度乃至高温天之前的四五月份经济构成一定负面影响是难以回避的,其幅度不仅取决于疫情,也取决于社会各界对这个病毒的应对行为。至于A股节后补跌幅度,值得参考的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1月20日以来从高点调整幅度为10.20%,而节前上证指数从高点已调整4.82%。从这个角度看,A股确实还有一定的补跌需求。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本身就面临增速下行压力,又遇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比较明显。而我国服务的比重已经比2003年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因此,影响不容小视。

    不过,中信证券认为,疫情导致的短期调整幅度预计小于外围市场春节期间跌幅,节奏上急速挖坑、缓慢磨底,快速调整大概率在一周内就结束。2月份将成为“小康牛”途中的“黄金坑”,为全年最佳的配置时点。

    中信建投策略研究团队称,当前,电子、计算机、通信的科技行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市场的主导行业,建议投资者择机加配。

    日前,记者还电话采访了宁波部分私募人士及职业投资者,他们普遍预计节后A股短期内大概率下跌。而涨停板敢死队元老之一吴冰(化名)更是言简意赅地告诉记者,A股节后下跌是肯定的,在见底信号未明显出现时,避免满仓操作。

    宁波天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向军认为,从1月29日港股节后首个交易日的表现来看,A股开盘后,短期内一波下跌的可能性很大。白酒、酒店、航空、餐饮等相关大消费类板块或受影响较大。如果投资者持有的公司是细分龙头,应避免恐慌杀跌。如果投资者空仓或者轻仓,可耐心等待机会。

    美港资本合伙人张李冲表示,春节期间,疫情的严重程度超出了市场预期,但判断未来行情的基础是估值与预期的匹配程度,相信此次疫情大概率会在数月内被基本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属于短期行为。因此,如果A股出现较大跌幅的下跌,反而是中期非常好的买入机会。对于投资者而言,要判断自己持有的行业和公司是否处于估值和周期的底部,如果是就要坚定持有或者继续加仓。

    职业投资者老杨认为,现在防控疫情最需要的物资是消毒剂和护具,利好护具生产企业、消毒杀菌类以及医药类公司,白云山、泰达股份、阳普医疗、三鑫医疗、振德医疗、奥美医疗、高南化纤、四环生物、鲁抗医药等医疗相关概念股节后上涨的可能性很大。但疫情利空旅游、航空、酒店、餐饮、景点、公交出行、电影、房地产、银行、券商等板块。

    “危机”既是一个词,也是两个字,告诉我们“危险”和“机会”是相生相伴的。所以,很多时候,重要的并不是事件本事,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